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按省贫困人口标准,红州是贫困人口重点地区。在山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红州,脱贫攻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挑战之高可想而知。我们只有找到更精准的对策、更精准的举措、更精准的落实,才能完成中共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
一、红州市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自2009年至2015年红州市开展了两轮扶贫双到工作。第一轮经省核定,全市共有贫困村551个,贫困户44315户,17.89万人;第二轮核定贫困村386个,贫困户37155户,14.6万人。两轮扶贫得到了省直有关单位和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从2013年至2015年9月底各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xx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达647万元。全市实施的扶贫项目1.1785万个,实施扶持贫困户项目32.59万个,探索出了符合红州市实际的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搬迁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有效方法。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两轮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离全面小康目标仍有较大距离,主要为:
(一)对贫困对象的识别,难以做到完全精准。对于贫困户的识别,省、市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但毕竟农村家庭收入、隐性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等难以精确计算,加之各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未建立,各村扶贫力度、标准可能有一些差距,可能出现扶贫对象覆盖不完全或跑冒滴漏情况,或贫困户进出未能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得到调整。
(二)争取扶贫政策力度不够精准。从2013年至2015年11月底,红州市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xx亿元,平均每年投入约xx亿元。其中省财政扶持资金3年共xx亿元。江西赣州同为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压力较大的地区,但其积极争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支持文件10个,部委支持文件95个,2012年便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6.09亿,库区移民扶持资金达xx亿元,争取了一大批大型项目落户赣州。如54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7000万元支持赣州贫困村老旧土坯房改造,18000万元省领导专业化扶贫项目。我市在与中央、省政策衔接,争取资金、争取重大项目落户红州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三)建立长效产业扶贫机制不够精准。客观上,不少贫困村地处边远山区,自然资源匮乏,红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在农村的大量为老人、妇女、儿童,实施产业开发难度较大;现实中也存在对扶贫产业论证不够充分,系统综合促进产业发挥经济效益措施不足;加之长效产业扶贫实施需投入大量资金,资金不足,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扶贫工作往往更看重短期见效,看重短期考核过关,对贫困地区产业长远发展、后续发展考虑不足。比如说大埔建立起一批特色产业园,创办了荷花园、葵花园、玫瑰园、大麻十里花海等花卉观赏园,将8个贫困村打造成旅游景区,是红州扶贫典型案例,但在产业投入配套等方面仍然不足,在发挥效益方面仍不够理想。
(四)因人施策不够精准。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因病、因残致贫,或因子女教育负担过重,还有因缺技术、缺资金等等。在红州还有一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好吃懒做“等人送小康”心态严重。对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的绝对贫困户,基本上都有救济低保等扶贫措施;但对“等、靠、要”及好吃懒做者该采取何种有效对策,考虑不多,如何激发贫困户志气办法不多。
(五)预防贫困的措施比较欠缺。红州有大量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这类人一旦有所不测就有可能沦为贫困人口。政府对扶贫工作很重视,但对预防贫困却很少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每一轮扶贫后都有一批人脱贫,但随即又迎来另一批贫困人口,什么时候能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预防就是最好的办法。正如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扶贫的最高境界是“治未贫”。既要防止贫困边缘的人滑向贫困,也要防止刚刚脱贫的人在扶贫结束后返贫;还要防止征地拆迁户在短期内将拆迁补偿款挥霍至尽而陷入贫困。
三、意见建议
(一)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做到既不留死角,应保尽保,符合标准、合乎规定,使扶贫工作体现“扶真贫”、“真扶贫”。
(二)积极争取各项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政策,学习赣州做法,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倾斜、项目落地、资金扶持。
(三)做实做强特色产业,坚持长效脱贫。产业扶贫既是源头治贫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长效脱贫的最佳途径。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精准滴灌,因人施策。要避免“大水漫灌”式扶贫。按“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坚持“靶向疗法”。
(五)精准预防,源头治贫。要防止贫困边缘人口滑向贫困,也要防止刚刚脱贫的人因灾因病因学因赌返贫。
推进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全社会包括爱心人士的共同参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只要我们凝心聚力、精准发力、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战。
相关热词搜索: 助力 精准 扶贫 调研报告 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