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 浏览次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包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用鲜明的节奏把曲词、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熔铸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整体,达到各种艺术的和谐统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之一,集中华文化之大成。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以国家政府的名义出台戏曲政策,这是戏曲界迎来的一件幸事,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在于确立了由国家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是国家态度和立场的一种表达。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最具有群众性的杰出代表,动用国家力量对其扶持,这在今天全球化的格局中,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统经典的尊严,对增强民族的内聚力和创造力,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是在于政策自身的宏观性与持久性,体现了艺术发展中政府与艺术关系的最好状态。新的戏曲政策,以“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为指导思想,可以长期指导戏曲的健康发展,为克服过去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今天的文艺为政绩服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只为娱乐、牟利服务等种种不良现象,提供根本性的保证。

当前,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扬和民族身份的记忆,保护传承这份遗产是中华儿女的职责。我们只有将戏曲艺术与中国历史、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高度,才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产生应有的认识。

戏曲与歌曲、舞蹈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剧种繁多、面广量大、遍布全国,而且大多处于最基层,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和民族创造智慧的重要源泉,特别需要关心扶持。曾有统计表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全国尚有374个剧种,到了2012年已减至286个,少了近百个,而且所剩的剧种中有74个仅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而不断消失的,全都是地方戏。这次的戏曲政策中,全面提出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资金或基金,鼓励列入“非遗”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甚至提出中央财政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地方戏保护传承予以支持,都体现了政府对地方戏曲切实有力的扶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专题调研戏曲工作,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需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扎实推进京剧“像音像”工程,推动戏曲传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做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

刘奇葆指出,京剧“像音像”是继“音配像”之后又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对于戏曲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精品意识,以名家为范、向经典看齐,严格人选标准,完善剧目遴选程序,把全国最好的京剧艺术家、最好的代表作选出来、拍出来,做到五湖四海、流派纷呈。京剧做到一定程度后再向其他剧种延伸,把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纳入进来,从京剧“像音像”发展为戏曲“像音像”。要创新制作形式,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着力提升科技含量,着力提高制作水平,采取专家解读等方式对剧目、流派、声腔特点做深入浅出的介绍,便于戏校学生和专业戏曲工作者研究传习,便于广大戏迷欣赏品鉴。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大协同推进力度,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资源,真正使这项国家工程做大品牌、扩大影响,成为当代精品工程。

把戏曲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把传统戏曲特别是濒危剧种纳入进来,研究解决戏曲传承人继承、配套班底保护等问题,确保戏曲艺术薪火相传。要切实抓好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戏曲进校园,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服务力度,支持戏曲剧本创作,解决剧团排练演出场所问题。要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生面。

而从地方戏从业人员这一方面来说,也必须看到,戏曲在艺术上仍处于生长期。一方面它们具有各自的价值与魅力,另一方面却也存在着许多剧种自身艺术发育未全就要经风雨、抗挑战的问题,因此尤其要重视自身建设,而且要把艺术上的成熟建设与对时代发展的适应这两者结合起来。不少剧种自身艺术的老传统还欠丰,也就特别需要注意对新传统的积累,也就是在所有新剧目的创作中,努力克服短期功利的浮躁,把每个作品的创作与加工、提高一并重视起来,避免“半成品”现象,努力使它成为自己的保留剧目,形成自己的艺术传统。此外,还要自觉地注意把本剧种不同时期最好的艺术及时普及为公共财富,正如越剧的申凤梅、川剧的沈铁梅、黄梅戏的黄新德、淮剧的陈澄,他们的表演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应该自觉形成本剧种的艺术规范与财富,成为艺术上的有效积累。只有这样,这种成就才不至于成为转瞬即逝的流星,后人也不至于永远要从艺术的低起点上不断摸索。

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它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根本上做文章,把工作落到实处,让它“生根发芽”。

着力培养观众队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虽然电视、电脑、MP4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与现场看戏与演员零距离相比,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特别是中老年戏迷们,浸润于传统戏曲之中几十年,对剧场的渴望程度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因此,政府应着力做好剧场的改造,并通过惠民政策,满足广大观众的强烈愿望。当前,很多地方举办的“一元剧场”就很受欢迎,群众花一元钱,就能在高档影剧院享受戏曲艺术大餐,难怪场院场场爆满,连走廊上也坐满了自带凳子的戏迷。另外,送戏下乡活动也要常态化,这样,在老戏迷的引领下,新戏迷自然会越来越多。

着力培养创作队伍。戏曲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观众,除了本身的艺术令人陶醉外,与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作品是密为可分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经典,而经典的创作又与剧作家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密不可分。所以说,培养创作队伍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内在源泉。

着力培养后备力量。这里讲的后备力量是指青少年,既指表演者,也指观众,当然还包括创作人员。他们虽然生在新世纪,成长在现代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新鲜事物,但千万别低估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领悟与热爱。

中华戏曲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今天,在国家戏曲政策的指引下,我们作为戏曲工作者更应该以厚实的根基,富于创新精神和魄力的胆识,张扬个性和激情活跃的智慧,以及不为功利所惑的事业执着,才能获取更大的艺术成就,将自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热词搜索: 戏曲 发扬 传承 重视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