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都只注意到乔布斯手中的苹果,而不注意他心中的禅宗。这仿佛像一个津津有味吃苹果的人,不去想为什么苹果品种繁多而且滋味各异。
身边有一位商人与乔布斯颇有些神似,于尘世中潜心修佛,只因佛教也是哲学。宗教哲学最为博大精深,它构成了一种人文的内力,不仅影响一个人,还影响一个企业,影响其设计创造的产品。乔布斯对东方精神、印度教、佛教禅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去印度、跑日本,在灵地的缅想中,追寻东方宗教的“般若”智慧,禅修对他的影响确实很大,他说:“我一直都认为佛教——尤其是日本的佛教禅宗——在审美上是超群的。我见过的最美的设计,就是京都地区的花园,这一文化的产物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们都直接源自佛教禅宗。”(见《史蒂夫·乔布斯传》第117页)
人文文化是底蕴,是人之为人的底蕴。无论一个人他从事什么行业,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不接触人文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一个不理解宗教的人,大抵是轻浮的。有信仰的人才会有灵魂。人文的最大内力,来源于心灵、灵魂与精神。灵魂属于心,心要平、净、安——心平天下平,心净国土净,心安人生安,这三句话说得丝丝入扣,多好。
西方有人说,科学、哲学、宗教是回答同一个问题的三种不同方式,而宗教可能是跟人们精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方面。他们认为,在科学和哲学还无法回答所有问题的今天,宗教的精神内力对于具象的人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一个亲近宗教文化的人,他的生命会有另一种呼吸。一个人的品性,取决于人文文化的积淀;而生命的和谐与从容,更离不开宗教文化的涵育与熏陶。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物欲的俗世中,恰恰最容易短缺了人文品格。不说道德大面积滑坡带来的种种不堪,看看一些“文雅之词”的背后,人文内涵是如何的枯竭——比如有个房地产广告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白领尽开颜。”杜甫老先生知道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被窜改成这样,大概也要捶胸五次顿足三番。“寒士”换成“白领”,正是人文品格的“人间失格”,杜甫再世,定然要写一首《茅屋为权贵所破歌》了。
人文的内力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而成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对人文和艺术的追寻和追求,应该成为不可停息的心灵事业。在艺术品收藏投资热浪滚滚的今天,面对大师的作品,是收藏欣赏,还是投资投机?从齐白石到潘天寿,从徐悲鸿到李可染,大师用作品说话,今天用行动回答——真正的人文态度,不该是重商的投资,而是重魂的赏识。当徐悲鸿得知保利拍卖对他的《九州无事乐耕耘》开出1.5亿元的起拍价,他会不会说这是富人的游戏,已与人文无关?
特别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位商人钟情于遥远异国的罗丹的著名雕塑《吻》,立志要将它买过来:“欧洲那边开价非常高,我们现在还在谈,不管最终以多少钱成交,我们都会把它买下来,让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件罗丹的原作。”源于但丁《神曲》的《吻》,其人文内涵博大超常,其人性张力更为惊人——罗丹用青铜和大理石,将瞬间的激情凝固成为永恒的雕像。我想,原作可能会成为非卖品,因为它蕴含的人文力量实在太过强大了,由铸造者巴布迪安翻铸的小尺寸铜像倒有可能“呵”不住,卖了。这既要看人们的人文定力,也要看我们的人文引力。
人文能量吸收得多少,人文力量释放得大小,毕竟与所在的场气场景、所处的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人文是内力,人文是定力,这种内在精神的追求,这种内在力量的积聚,需要孜孜努力、毕生不息。立足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审视今日之种种“滑坡”现象,我们应内省:面临当今市场下的种种诱惑,如何秉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内力”?
【点到为止】
读此文之前,我一直带着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商品常常难以在世界“商品之林”立足?对此,大家怪罪最多的便是我们的设计者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生产商缺乏求精意识。读完这篇文章,遂顿悟:我们的设计者和制造商最缺乏的,是投注在产品中的人文精神!因为我们在设计、制造一种产品时,考虑最多的是它可以为我创造多少利润,带来多少效益,至于我的产品可以带给用户多少方便,可以带给用户多少使用的快感,甚至于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美好的变化,恐怕早已被那些设计者和生产商们置之度外了。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内心里一种人文内力的缺失。当一个人失去了信仰,拜金主义便会乘虚而入;当拜金主义主宰了一个人的灵魂,这个人便会蜕变为金钱的奴隶;而一个金钱的奴隶制造出的产品除了“创汇”外还会有其他意义吗?
而如此作为遭受到的报应也是迅疾的——我们很多的品牌都是昙花一现,我们很多的产品遭遇到的都是“一次性消费”,我们的不少企业年复一年地转产总也推不出自己的“主打产品”……细思之,正是信仰缺失和精神滑坡导致了我们在商品世界始终难以登顶。
创新精神、求精意识固然要谈,要追求,但我以为还是应该先在树立信仰、追求人文的内力和定力方面下功夫。
王淦生
相关热词搜索: 内力 人文上一篇:浅议苏州园林地面纹样的寓意文化
下一篇: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秀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