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泉南弦管 蜀主郎君

| 浏览次数:

zoޛ)jiI
t5ݴm5]=ivO}Ekzǧb֧&x+ڔw֠zǺfܿiM7ۮ|tiiii_iv駏iuii駏iiiiii{v大学士李光地引荐家乡南音(南管)乐师五人晋京演奏(唱),康熙赐封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赐黄凉伞、宮灯,肯定南音(南管),提升南音(南管)社会及艺术的地位,同时促使南音(南管)仕绅化,“御前清客”标志符号化,各地纷纷创设典雅馆阁,南音(南管)广受智识分子的热爱与参与。

2 南音(南管)指谱锦曲整理编辑。

如章小崔(章焕),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文焕堂初刻指谱》厦门文德堂刊刷问世,指套三十六套、大谱十二套。

清末泉、厦,南音(南管)大师辈出,贡献良多。

3 南管创作。

由于南音(南管)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及喜爱,亦激发民间闲词(非历史故事)散曲之创作,如《一司公》、《赌博歌》、《家恶悍》社会讽刺性;歌颂妇女《伶俐姿娘》之歌曲。及极少数色情之作品如《灯花开透》、《鼓返三更》《共君结托》。

4 持续吸收民歌及佛曲、词曲

三、民国以后南音(南管)之发展及转型多元

民国创建初期,政府及社会部分知识份子为追求国家现代化,极不重视传统民间音乐,曾一度禁止祭祀(张仙)——乐神孟府郎君。

六、七十年代,曾经进行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民间信仰、民间传统艺术受到相当大的伤害。

虽然遭受文革破坏,但是民间馆阁大师能人不少,整理及创作南音(南管)指谱锦曲成就卓越,如厦门人林祥玉曾到台湾传艺。林祥玉门下名家有许启章,林霁秋,陈万舍、黄蕴山、陈江渠等。

(四)南音(南管)价值之肯定

2003年联合国订定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大陆加入公约;2006年六月国务院公布《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将泉州、厦门市《南音》《高甲戏》,泉州《梨花园》均登录文化遗产名录上。

2009年九月底,南音(南管)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音(南管)登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representativ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五)国际南音(南管)交流联谊

自1981年起,泉厦经常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南管整弦大会),尤其是泉州更为积极,迄今已兴办九届。广邀国内外弦友参加,借以交流联谊。

1984年后泉州重新回到世界南音(南管)之倡道领道地位。

(六)南音(南管)之传承及人才之输出

为使南音(南管)普及化及深耕,泉州编制南音教材,纳入中小学教育教材。举办比赛,出版VCD行销。

1984年起福建艺术学校,设南音专科班。厦门艺术学校亦设立南音专业科班,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毕业之杰出南音专业人才常应聘到侨居地教授南音,成就斐然。

1980年代以来,除传统馆阁保存传统自娱性,堂会性之弦友聚会整弦外,有些组织开始朝向表演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道向,有别于以往南管人自命清高自娱性质,非营利表演赚钱之传统;这是南音(南管)界一项重大的转型或改变。

四、蜀主孟昶——孟府郎君

被南音(南管)馆阁尊为乐神,设神位供奉春秋两祭者,是五代后蜀君主,孟府郎君。

依《旧五代史》孟昶传载:

孟昶初名仁赞,字保元,父知详,母李氏,孟昶排行第三。唐天祐十六年己卯(公元919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昶于太原。公元925年,唐师灭蜀。孟知祥为成都尹四川节度使。昶挈妻琼华,长公子周氏,随母从父知祥入蜀。公元934年知祥称帝于蜀,史称后蜀。国号明德,封昶为皇太子,知祥卒,昶时十六岁继位,明德五年改元广政。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后周(后周亡)自立,建立大宋,为宋太祖,建都汴京(今开封)。公元965年,王全斌入蜀,蜀主昶降,后蜀亡。太祖诏昶,举族(太后、嫔妃合族及官属)赴阙(即今开封都城)诣崇元殿,备礼见之,拜检教太师、兼中书令。是岁敕封秦国公,越七日卒,时宋干德三年(公元965)夏六月仙逝(今人以八月十二日为郎君上升之期),得年四十七岁,秋七月,追赠楚王,谥恭孝。

泉州近郊仙游县人欧阳直卿撰《温叟词话》载:“蜀主孟昶,令罗城上尽种芙蓉,盛开四十里,语左右曰:古以蜀为锦城,今观之真锦城矣。赏纳徐巨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复名慧妃;会夏大热,昶与妃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

因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花蕊)夫人,心尝忆昶,悒悒不敢言,私绘昶像以祀,复佯言于众曰:“奉此神者多子”,适宋太祖见而问之曰:“此何神也。”夫人亦托前言,讳其姓曰:“张仙”以对,帝闻之,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乃敕封(张仙)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自是求子者多祀之,迄今不改。此段词话曾先后被林霁秋《泉南指谱重编》、林祥玉《南音指谱》、刘鸿沟《指谱全集》所引述并广为流传,孟府郎君奉为乐神,已成为南音(南管)界共同认知。宋王灼《碧鸡漫志》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也有诸多有关记载。

海内外弦管界何以千百年来崇奉孟昶为乐神,而虔诚地举行春秋两祭?

泉州文史学者郑国权认为:“也只有从孟昶手下的139位乐工进入宋教坊,其后裔同南外宗正司来到泉州这个历史線索找到答案。”。进入宋教坊的139位乐工因怀念故主,哀其不幸,感戴旧恩,故而时有祭祀活动,后来加上宋太祖难得糊涂的封赐,进而堂之皇之奉为乐神,年年举行春秋二祭。

正是南外宗正司的定居泉州,泉州几乎成为南宋的陪都,正因为南宗正司有蜀国乐工的后裔,才使后蜀的音乐文化和宋教坊的艺术传统和乐神崇拜,与泉州文化嫁接起来。

五、台湾南管

(一)台湾南管之传人

在明末颜思齐率三千人人垦笨港,及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闽南人陆续移民台湾时,南管随移民开始传人台湾。据南管耆老黄根柏先生称台湾最早之南管馆阁是由鹿港陈佛赐所创设之“雅正斋”,时间约在1695或1749年间。

我想,这似乎是相当保守的推断,因为早在康熙三十六年(1679),郁永河《台海竹枝词》即有在妈祖宫口南管梨园(七子戏)之演出记述:“肩披鬓发耳垂当,妈祖宫前锣鼓闹,粉面朱唇似女郎,侏离唱出下南腔。”演南管戏,当时肯定有很多南管爱好者或知音的听眾爱好者,可能已有南管社团组织。

(二)南管馆阁

清朝至道光、咸丰年间,台湾发展有所谓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台北万华),说明当时因海峡两岸交通促使台湾西部三个重要港口的发展。南管是闽南先民休闲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有居民聚居之处,自然即有南管戏曲活动,有南管社团组织。以鹿港为例,依据调查(李秀娥、许常惠),1695年或1749年即有“雅正斋”馆阁。台北市“聚英社”(约在1870年),位于艋舺青山宫。

日据时期南管馆阁持续增加,以鹿港为例,日据时期计成立“雅颂声(公元1896年)、“聚英社”(公元1912年或1890年)、“崇声社”(公元1916年)、“大雅斋”(公元1925年)。

台北市除原“聚英社”外、另有艋舺“集弦堂”、“闻弦堂”,大稻埕“清华阁”,社子“南安社”,显见日据时代,南管活动相当活跃。

近年台湾南管馆阁社团,依据南管耆老陈瑞柳先生所编的通讯录资料,台湾及金门近年的南管馆阁社团,约计60个,其分布情形如下:

南管馆阁社团主要集中于都会地区,目前较知名且较典范性之传统馆阁当推:台南“南声社”,台中“合和艺苑”,彰化“雅正斋”、“聚英社”,台北“闽南乐府”。

(三)台湾南管历来具象征意义重要活动

台湾汉人开发三、四百年来,南管至少有三次受到礼遇、重视特具象征意义。

公元2006年12月(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时任台北市长任期将届满,特在台北孔庙举办汉字文化节祭文祖仓颉活动,从入泮至祭典全程采用南管演奏。

(四)台湾南管之保存及弘扬

五十年代台湾开始推行工业化。60年代、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全球化、西化,传统优良文化艺术受到冲击急速衰微,激发有心知识份子发起保存传统文化艺术运动。

公元1978年8月,许常惠教授发起“民族音乐调查”,1979年许常惠教授等专家学者组成“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进行“鹿港南管音乐的调查研究”工作,指道吕锺宽研究生从事南管研究。

七十年代是文化寻根、回归乡土之年代。公元1980年起教育部委办民间传统技艺与艺能调查研究。公元1982年,台湾政府颁行《文化资产保存法》,内容包括《民族艺术》之保存。

公元1992年,台湾政府又公布“文化艺术奖励条例”。公元1996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成立。公元1999年又成立“传统音乐中心”,政府积极推动各项南管保存传习计画,或委托传习保存及补助传习案。

近一、二十年来台湾南管活动相当频繁,包括:(1)春秋祭郎君全省弦友整弦联谊活动。(2)南管搬上艺术殿堂,在国家音乐厅及剧院演出。(3)两岸交流活动。(4)南管国外表演。如赴纽约台北剧场、巴黎文化中心演出。

台湾南管近年发展呈多元功能类型。

1 仍保存堂会式,自娱性功能形态,如闽南乐府、雅正斋、南声社、和合艺苑、清雅。馆阁内供奉孟府郎君,春秋两祭,太师椅、凉伞、“御前清客”繡彩等陈设装饰。

2 以发展表演乐舞为宗旨:如汉唐乐府(陈美娥)。

3 准传统馆阁

大部分新成立之馆阁多属准传统馆阁,馆内未必奉祀郎君,不办春秋祭,馆内陈设亦未必严格要求,惟仿传统馆阁以自娱性,有以乐会弦友为主,或以教学传承为主,如华声南乐社、咸和乐团。

4 职业专业表演南管团体

如江子翠南管乐府,又如王心心乐坊之新兴跨界傑出表演团体。

5 发展与传统诗相结合之南管,如卓圣翔与林素梅在奉天宫极力推动传统诗词南管唱之活动。(卓圣翔师承纪经亩,享誉东南亚)

6 仪式性应用南管,如咸和乐团,将南管之指谱曲应用于结婚、授证、祭典仪式之演奏。

太、闽台祭祀孟府郎君

(一)晋江之例

中央电视台2006年冬,至晋江市东石镇拍摄“祀郎君仪式”,东石镇南音社大厅正中壁上挂著孟昶画像,像下摆设香案,20多位中老年男性弦友著长衫、披红绶带。祭仪开始:

司仪唱“序立”,“肃静”,“鸣炮”,“奏乐”,(此时奏乐是大谱梅花首节)“主祭就位”,“鞠躬下跪”,“焚起清香”,(周边弦友四管完整奏乐)

司仪唱“初上青香、鸿炉首唱”

主祭上香,执拍板唱《香炉宝篆》。末大谱“四时”尾。(春祭唱《画堂彩结》秋季唱《香炉宝篆》)。

司仪续唱“再上清香——香透九霄”,

“三上清香——香烟绵绵”,

“初行叩首”,“再行叩首”,“三行叩首”

(主祭依序点香上香叩首)

司仪再唱“敬奉玉盘”,“进上美酒——酹酒灌茅”,“再进美酒——杜康名液”,“三进美酒——银瓶落盏”。

(主祭者依序端盘敬酒然后酹酒予地)

司仪再唱“豚肩献颂——比肩接踵”(三牲)

“敬上鲜花——百花齐放”(献花)

“孔融让梨——梨花带露”(献梨)

“陆绩怀桔——吉祥如意”(献桔)

“九曲明珠——水晶玉丸”(献龙眼)

“珠落玉盘——鹃弦婉转”(献枇杷)

“同心连理——琼质玉文”(献李)

“蟠桃盛会——瑶池佳品”(献桃)

“一架千株——甘露香醪”(献葡萄)

“赤面丹心——造诣宏深”(献枣)

“闽谱清音——千枝竞秀”(献荔枝)

“香车宝马——焦琴雅韵”(献香蕉)

“八珍前列——四簋齐陈”(献蜜饯)

(主祭者依序敬献三牲、鲜花、水果:梨、桔、龙眼、枇杷、李、桃、葡萄、枣、荔枝、香蕉、蜜饯。)司仪唱“行叩首礼”,“再行叩首”,“三行叩首”,“主祭平身”。

(陪祭)“齐行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司仪唱(最后)“礼毕”乐止。(以上晋江祭郎君仪式参考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

(二)台湾之例

台湾传统南管馆阁例有祭祀郎君活动,春秋均行郎君祭,最享盛名者当推“台南南声社”。

早在1736年,黄叔礅《台海使槎录》文中“赤崁笔谈”即有南管馆阁祀孟府郎君民俗之记述,谓:“求子为郎君会,祀张仙,设酒馔、果饵、吹竹弹丝,两偶对立,操土音以悦神。”

以彰化县“南北音乐戏曲馆”郎君祭典为例,其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1.礼生就位。2.主祭者就位。3.陪祭者就位。4.乐官就位。5.奏乐(谱:梅花操首节)。6.上香。7.献花。8.献果。9.献爵。10.献三牲。11.斟酒(曲:金炉宝蒙、煞谱:四时景)。12.献金箔。13.礼成。

奏乐,奏谱《梅花操》首节,连接唱奏曲《金炉宝篆》,曲词中计有三处言斟酒,主祭官上前献爵敬酒,最后煞谱,南北馆煞谱《四时景》末节,台中合和馆则煞梅花操末节。

其它馆阁,实际进献时有细报进献供品,如“山珍海味”,“红圆”,“米糕”,“面综”,“寿桃”,“茶碗”。仪式历时近一小时。

祭郎君祭品丰盛,以南北馆为例,有三牲、鲜花、五种不同素果、12碗糖果、饼干、山珍海味(盐、糖、姜与红豆)、寿桃、状元糕(注春祭加供状元糕,秋祭不列。)酒、金箔、寿面等等。

(三)两岸例之比较

比较两岸祭郎君仪式礼乐大致相同。

1.均行春秋二祭。2.均依三献古礼进行,及。三次献爵敬酒,所谓无三不成礼。3.均上香、跪拜礼。均敬献三牲,各类水果,鲜花。4.起乐均奏乐《梅花操》首节。秋祭唱《金炉宝篆》、结束时煞谱《四时景》尾节。春季多唱《画堂彩结》。在台湾有些馆阁不分春祭秋祭均唱《金炉宝篆》,起乐《梅花操》首节,煞谱《梅花操》末节。5.大陆晋江东石南音设祭郎君止香、献爵,献三牲,果类,均予诗学美化或用隐喻诗句,使祭典礼乐,更具诗情美学,相当殊胜,值得台湾学习。6.祭郎君除了祭祀乐神外更具有历史传承及加强社会网络重要功能,意义深厚,两岸应多鼓励保存。

以台湾台南南声社为例,该社每年春秋两祭孟府郎君。

(1)借以加强馆阁之凝聚力,增进内部弦友、师生团结感情。(2)每次祭郎君后续祭先贤,强化馆阁之历史记忆,维系馆阁之历史传承关系。(3)郎君祭典后举行“整弦大会”邀请各友好馆阁弦友参与。排门头(或泡唱)这是南管馆阁联谊交流,建立联系管道良好时机。台南南声社是台湾重要南管馆阁典范之一。

七、结语

(一)泉南弦管(南音、南管、南乐、郎君乐)是中华千年古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分。

1 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之活化石”,它保存中国隋唐以来各地珍贵音乐元素、曲韵。

2 被誉为“东方明珠”(大英百科全书),因为典雅、优美、具特殊中国古典音乐器乐气质美学。

3 是闽南文化重要元素,是闽南族群共同的记忆,也是闽南文化历史的脐带。维系海内外闽南人的感情。

泉南弦管深具历史文化艺术及社会价值,宜乎列入中华两岸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保护弦管应是两岸甚至是世界的共同的责任。

(二)清康熙六十寿诞,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引荐泉南弦管晋京祝寿,获帝封赐“御前清客”号,泉南弦管人受到肯定鼓舞。

1 “御前清客”自此成为泉南弦管之标志。

2 弦管人自我绅士化,自我形象之提升。康熙封号对泉南弦管影响深远。

(三)后蜀蜀主孟府郎君由于特殊之历史文化因素,被泉南弦管馆阁尊为乐神奉祀,春秋两祭。传统弦管馆阁祭祀郎君(也祀先贤)后,随即有整弦联谊交流活动。这是凝聚馆阁成员、强化成员意识、建构弦管联系关系网络,承先启后,使馆阁弦管传承永续之非常重要因素。两岸均应宜重视及鼓励。

建议成都政府考证后蜀宫址,建孟府郎君及花蕊夫人纪念公园,筑一纪念亭,定期演奏弦管借以凭吊纪念,增加一处历史记忆景点。

(四)两岸同唱南管同祀郎君,建议两岸南音大会唱,宜先共同举办祭郎君仪式,并于会场恢复悬挂“御前清客”繡彩,立凉伞。借以强化历史共同记忆。

(责任编辑 苏宁)

相关热词搜索: 郎君 泉南弦管

【泉南弦管 蜀主郎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