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传统剧”概念的形成及其他

| 浏览次数: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受到百姓的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流传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剧目。对于这些剧目,各个历史时代的称谓并不一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名称,如宋金元时代称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或元曲;明清时称传奇。当代戏曲剧目基本是三种分类:传统剧、新编历史剧(或新编古代剧)和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名称容易理解,无须赘言,本文仅就传统剧的名称由来略作介绍。

戏曲遗产丰富,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方剧种积累流传下来的剧目约有一万五千多个,而且这还只是指舞台演出流传而言,还有许多业已失传、人们已经不知道的剧目。如果累计起来,那可能就更多了。清代地方戏兴起之后,这些剧目,统称之为“旧剧”。民国时期仍沿用这一说法。

最早见于运用这一概念的,我们所知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他是清代初年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自己还办有“家班”,进行职业性演出,可称为戏曲活动的实践家,著名理论著作《闲情偶寄》是他关于当时戏曲舞台演出实践的理论总结。在这本著作中曾多处使用“旧剧”这一概念。如在“变调第二”里说:“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其音节不乖,耳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事情太熟,眼角如生赘疣。”从这段话里,可看出李渔所指“旧剧”,是与新创作的剧目相对而言。或者说当时舞台演出的新编剧目很少,常演老戏或老戏老演。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因此,他也亲自创作新剧目,让他的“家班”搬演于舞台。应该说,李渔的见解和实践都是有价值的。按照李渔的说法,所谓“旧剧”即“古本旧戏”,是戏曲舞台演出累积流传下来的旧剧目。可见“旧剧”这个概念的使用,在清代很普及。

“旧剧”这一概念的运用,从清初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抗日战争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也使用这一概念。1944年延安平剧(即京剧)院演出了新编古代戏《逼上梁山》,毛泽东看后给剧院写了一封信,称赞延安平剧院演出《逼上梁山》是“开了旧剧新生面”。毛泽东所说的“旧剧”,也是指戏曲舞台上演出流行的原有旧剧目,与新编古代戏《逼上梁山》相区别而言。可见抗战时期,人们习惯上依然沿用“旧剧”这个概念。

“传统剧”概念的形成和运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曲艺术的功能。发出戏曲改革的重要指示,即发扬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性精华,改造有害人民思想健康发展的封建糟粕。“传统剧”是在与新创作的现代戏、历史剧相区别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最初见之于文字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5月7日公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戏曲改革工作发布的第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影响相当深远。对于全国戏曲改革工作,起了极其重大的指导推动作用。这个文献的第二条这样写道:“对于旧有的或经过修改的好的剧目,应作为民族传统的剧目加以肯定,并继续发扬其中一切健康、进步、美丽的因素。”

在这里,已明确提出“民族传统的剧目”的概念。与这一重要文献发表的同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社论。其中也有这样的话:“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均应作为民族传统剧加以肯定,并继续发挥其中一切积极的因素”。显然,“传统剧”指“民族传统剧目”,是“民族传统剧目”的简称。由此,我们可看出“传统剧目”概念形成的过程,产生的来源。其内涵包括戏曲艺术“旧有的”和在“旧有基础上经过加工修改”、整理改编出来具有新意的剧目。

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了“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见1956年7月,《戏剧报》)。会后,各地贯彻落实“开放剧目”的方针,不到一年,全国发掘的剧目近万个,整理上演的剧目超过一万个,还救活了一批老剧种(见1957年4月21日《解放日报》社论《只能“放”不能“收”》)。在当时的戏改政策下,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戏曲舞台确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全国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传统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劈山救母》《游西湖》等。特别应当一提的是昆曲《十五贯》,经过推陈出新,周恩来总理看了演出之后,给予了极高评价,“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那时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戏曲舞台一片兴盛。特别是基层剧团——县剧团,常年忙于演出,农闲在农村,农忙在城市。所演剧目大多是推陈出新的传统剧目,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似乎可以这样说,戏曲演出从来没有如此繁荣昌盛。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大革命,戏曲几乎致命。突出表现是把舞台上所演的“传统剧”全部禁绝。“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是“封资修”,把文化政治化。传统戏不准登台,只准演所谓革命样板戏,即人们戏称的8亿人民只能看8个戏,而且一招一式不得走样。其结果是使全国的戏曲剧团全部没有戏演。因为县剧团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经济上自负盈亏。要生存就必须靠演出,而现实又是无戏可演。剧团面对这样的现实,只有解体,特别是县专业剧团受害最深。这种状况持续到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戏才逐渐解放,戏曲才又逐渐恢复了被摧残的元气,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繁荣。而这个时候的繁荣,其景象远不如过去。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戏曲不知什么原因,又开始悄然衰微。最明显的表现是城市观众的失落,尤其是青年观众。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戏曲危机,提出“振兴”的口号。当今戏曲的营业性演出,在城市已基本绝迹。原来两条腿走路的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只留下农村这个市场暂时还活跃着,但观众也在萎缩。更为严重的是新中国初期成立起来的县剧团,大都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人开出真能治病的良方,戏曲依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低谷。尽管一些大剧团通过政府投资,经过一番大制作、大包装,精心编排出来一些优秀剧目,也收到一阵轰动效应,但最终是“马放南山,刀剑入库”,有提高,没普及。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现象值得人们玩味。最近几年,一些电视台设置了戏曲栏目受到观众的喜爱。应当关注的是不论业余的“戏迷”,还是专业团体的演员,他们所唱的都是传统剧目的唱段。可见传统剧目在观众中影响何其深远。江苏演艺集团最近新排演的原汁原味的昆曲《桃花扇》,走入市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又给我们许多思考:给传统剧目赋予时代特色,它的生命力将更加长久。而这也正是传统剧的希望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及其他 概念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