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构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浏览次数:

摘 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尚不健全和完善,且多数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较为匮乏。本文通过对我校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工作的综述,阐释了急救知识技能大赛的目的与意义、现状与成效以及问题与展望,希望通过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的内容及模式,构建出成熟的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从而推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大学生 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 安全教育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我校继续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夯基础,强教育,治隐患,保平安”的学校安全工作思路,以安全课程教育为主,以安全活动与体验教育为辅,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扎实开展安全工作,着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突发危急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等情况发生率明显提高,而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非医疗场所,能够给于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医生、护士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的重要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基本急救技术简介

急救主要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通常说的急救指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其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

基本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CPR)、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技术,其中CPR技术最重要,它是“死而复生”的技术,通常也被称为基本生命支持。

现代医学充分证明,心跳停止后的几分钟是心脏骤停病人抢救的黄金时间。严重创伤或失血性休克伤员,伤后最初1小时亦称“黄金1小时”。心肺复苏术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止血和伤口包扎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轻微的创伤通常会自动止血,出血稍多时,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是最简单的止血方法,若血流不止,则可选择指压止血法、加壓包扎法、止血带止血法。骨折固定需要注意充分暴露患肢便于观察末梢循环,夹板避免直接放置在骨骼表面,适当垫高患肢以利于肿胀消退、减少出血。伤员搬运的方法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技术之一,正确的搬动可以使伤病员迅速脱离危险地带,纠正当时影响伤病员的病态体位,以减少痛苦,避免二次伤害,将伤病员安全迅速地送往理想的医院治疗。

二、我校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研究内容多数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比较匮乏的,我国少数高等院校虽然已开展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但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尚不健全与完善。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安全教育,选择学生参与性最高的形式有效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是我校不断创新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一年一度的四川大学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应运而生。

学校依托优势医学资源,长期开展急救知识讲座、急救技能培训等活动。在急救知识技能大赛前,由学校统一给各学院分发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所需的模具等用品,由专业急救技能教练员分赴校内各学院进行对口辅导和培训,发放急救教育的科普宣传资料到全校各班级进行广泛宣讲。在各学院确定参赛队伍后将对参赛队员在华西技能中心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知识与技能。比赛围绕“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夹板固定、三人搬运”三个场景开展,比赛中各学院代表队都全情投入、争分夺秒,完成比赛之后会由华西临床医学院急诊科的老师们进行点评和讲解。比赛结束后同学们同样可以到学院使用模具进行练习以及复训。

三、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的成效

通过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的举办与培训实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夹板固定、三人搬运”技术简单易学,培训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场地和器材;(2)通过开展对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增长了学生的急救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急救参与能力;(3)随着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的顺利举办,越来越多的教职工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在工作之余接受培训,与同学们一起拼搏在竞赛场上,既增加了急救知识技能的覆盖面,又加强了师生之间、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4)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不但向全校师生普及了急救知识与技能,广泛传递“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健康生活理念,还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大赛的问题及展望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虽然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出希望能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愿望,但他们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的事情中;另外,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在伤病现场,大学生作为第一目击者能够更好地及时、准确抢救病人,挽救病人生命及降低伤残率,但同时亦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大学生的施救意愿问题。

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实施急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急救技能的掌握,二是实施该技能的意愿。急救技能掌握的再好,如果没有施救意愿,这种技能的掌握就失去了意义。大学生不愿实施急救技能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和害怕进行口对口呼吸施救会得传染病。为了真正达到维护校园稳定、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我们还应努力消除大学生实施急救意愿的障碍因素,提高大学生作为目击者实施急救技能的意愿程度:一是应普及并强化CPR等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复训,提高大学生实施急救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自信;二是增加面罩、隔离薄膜的培训内容与现场物品的提供,以消除传染病的顾虑。

参考文献:

[1]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2]张军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现况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张宪,何忠杰,彭国球,等.城市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附263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2,2(3):407.

[4]陈玉英,张正黎,黄兰芷.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3,42(12):1434-1435.

作者简介:彭蜀君(1988—),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科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践行 技能培训 急救 构建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