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探析

|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调整城乡关系政策,在新时代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恩城乡理论的新发展,二是对我国城乡关系认识的新飞跃,三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回应。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6-0050-08

一、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热潮。笔者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理解[1-3],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分析[4-6],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的原则[7-9],乡村振兴战略应避免的误区[10][1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12-14]。

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论述较零散,多见诸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方面研究之中。学界普遍从思想、战略、文化三大层面着眼,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思想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延续与发展[15],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6]。在战略层面,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四化同步”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有利于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脱贫,有助于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7]。在文化层面,乡村振兴战略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和土壤,有助于重构新型的乡村文明风貌[18]。可以看出,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研究主要从乡村这个单一主体入手,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关系视角。

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城乡关系的解构与重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对城乡关系的正确认识。跳出单一的乡村发展框架,在城乡关系的视野中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能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内涵与本质。另一方面,城乡关系的维度多元,可挖掘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资源。基于城乡关系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延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层次,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成因。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本文拟从理论、历史、实践三大维度出发,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马恩城乡理论的新发展

(一)马恩城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恩理论蕴含丰富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城乡对立产生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对立的加剧,论证了消灭城乡对立的必要性,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城乡融合,并前瞻性设想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和实现城乡融合的理想境界。

1.城乡关系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分析了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发展历程,认为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分工的极不发达,城乡之间的界限不分明,二者基本处于混沌合一的状态,哪里都是城市,哪里也都是乡村。在生产力有了一些发展之后,城市逐渐在乡村中孕育与成长,城市与乡村表现为一种初始和谐的关系。第二个阶段,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城乡差别形成和扩大,由最初的乡村对城市的统治,演变为城市对乡村的支配,“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19]405,城市最终取得政治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城乡对立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的生产力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并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城乡逐渐由对立走向融合,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认识中可以发现,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城鄉对立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根源于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一方面,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言,“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9]147-148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生产、生活要素纷纷涌向城市,城乡日益分化与对立。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19]184,城乡的分离在制度上根源于私有制的产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城乡对立加剧并日益尖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财富集中于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发展,给城市带来繁荣与活力,与之相反,乡村成为被剥削被掠夺的对象,隔离于城市之外日益衰败。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不仅与经济利益的冲突有关,还带上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城乡融合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城乡对立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未来社会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融合,而城乡融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物质前提,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得到极大的丰富以后,人们就不必为了生存奔波辛苦,忧心忧虑。异化劳动从此消失,人们的劳动是依据自己的个性、兴趣,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差别消失,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也随之终结。二是社会前提,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消灭这种对立,相反,它必然使这种对立日益尖锐化。”[20]城乡融合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无论在工业领域还是农业领域,生产资料都收归公有。社会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一切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旧的分工和阶级压迫不复存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就会根除。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振兴 重大意义 乡村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