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西部农村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推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改变西部农村面貌,提高西部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西部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发展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甘肃省深居西北内陆,华池县地处甘肃省最东端,属山区旱作农业县,也是国扶贫困县,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新农村实践具有代表性意义。结合华池的实际情况纵观整个西部地区,我认为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做到以下三方面: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一个切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西部山区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要求、村庄规划和房屋建设模式上,还是在建设的步骤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力求实效,不能搞违背群众意愿、违背当地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搞增加农民负担、增加乡村债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目的。新农村小康家园“145”工程是立足华池山区实际,以改善住宅环境为主,总结过去经验,进行补充完善,探索提出的西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结合地理条件复杂,川塬山兼有的实际情况,华池县设计了川塬区农户以现有庄园改造为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一池四改五配套”(建一座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大门、围墙、院落硬化、瓷砖贴面、砂石路面)措施落实;山区分散型农户以窑洞加固改造为主,突出舍饲养畜和“四个围庄”工程建设;山区集中型农户以建普通型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并配套“一池四改”项目;城镇郊区以建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为重点,一次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四种小康住宅建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其主要建设内容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每户建成一处标准化小康住宅,配套实施“四个围庄”(户均围庄整地20亩、围庄种草20亩、围庄栽树1000株、围庄打窖5口)工程和生态能源、种养、道路农电、广电通讯、文明小区创建五个项目。“145”工程是华池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实践和有益尝试,实施“145”工程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提高农民的居家条件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二、统筹协调、循序渐进。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说到底就是一项治穷工程,是一项突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工程。农村经济上不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低,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段实施、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将统一安排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将统一要求与特殊要求结合起来,将共性与个性,将长远规划与阶段性成果结合起来。一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科学务实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更不能强制推行统一模式,而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防止大起大落。根据新农村规划的重点项目,分类指导,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资金、物资等投入的整合,让群众主动参与、看到实效、得到实惠。二要正确处理建设新农村与保护村寨历史文化的关系。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村寨发展的历史,既提高村寨的现代化水平,又妥善保护村寨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村寨古朴淳真的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三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因此,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进一步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合作医疗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每个农民患病都能得到治疗,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工程,并把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破除陋习。四要正确处理建设新农村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中央明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加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等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赋予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快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等战略以新的理念,将这些战略的实施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三、调整结构,培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产业是关键。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推动,必须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关键是产业发展滞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才有条件使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西部山区应认真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优质粮食、绿色食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就华池这个山区旱作县而言,长期坚持走发展农业的老路子,并非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类似华池这样的西部山区,地广人稀,草地丰富,这里的农民具有长期种草养畜的良好传统,而且畜禽养殖基础好,潜力大。因此,我认为,发展特色产业和搞畜产开发才是西部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和唯一出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华池县提出了“秸杆养牛、舍饲养羊、规模养猪、生态养鸡、庭院养兔、围栏牧场、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畜产发展新路子,先后建成了10万亩优质苜蓿草基地,以元城、林镇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绒山羊基地,以东三乡为主的生态鸡基地,以悦乐、王咀子等乡镇为主的獭兔基地和以城壕、王咀子等乡镇为主的肉牛基地。华池把大办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开发的主攻方向,先后相继扶持建办了凤川白瓜籽、华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草畜产业在华池已初具规模,其经济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同时,华池紧紧依托产业基地、专业市场、龙头企业,按照业务部门大力指导、龙头企业带头组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方式,大力组建各类协会,确保每个产业和龙头企业都有相应的协会。通过发挥协会的协调、服务、连接作用,切实提高了对产业开发的服务水平。建设新农村,坐而论道等不来,必须不以困难多而推诿扯皮,不因条件差而消极应付,不因任务重而浮躁蛮干,这一点对边远贫困地区尤其值得注意。西部山区必须科学合理制定可操作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要坚持以人为本,大胆把那些带头致富能力强、乐于奉献和公道正派的党员、群众选拔到村、乡领导班子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者系中共华池县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山区 几点思考 西部 建设下一篇:四十年老笔杆的写作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