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灼口综合征临床治疗分析

| 浏览次数:

【摘要】 灼口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但多和心理因素关系紧密,口腔局部治疗配合心理学治疗很重要。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病因分析心理障碍;心理学

灼口综合征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常不伴有临床损害特征,也无明显组织病理学的病损,发病部位多发生于舌部,也可发生于除舌以外的其他口腔黏膜[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灼口综合征患者,男30例,女40例,年龄≤40岁2例,年龄41~50岁38例,51~60岁18例,61~70岁10例,>70岁2例。

1.2 病因分析

1.2.1 全身系统性疾病对灼口综合征的发病影响最大。在灼口综合征的诸多发病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全身情况,如内分泌失调、代谢功能紊乱、维生素B族缺乏、糖尿病长期滥用抗生素而致菌群失调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长期使用抗焦虑药物、利尿剂,其中以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高脂蛋白血症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更年期妇女长期舌部不适或各种各样的疼痛,这种疼痛并无规律,并常伴有黏膜及全身其他部位的不适。

1.2.2 由于多种原因患者咽部异物感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偶然发现舌体分布的轮廓乳头或叶状乳头肥大红肿使患者怀疑肿瘤的存在,从而使舌根部肌肉疲劳不适,从而患者不适感加重形成,伸舌-自检-疼痛加重-伸舌这样一个不良循环中。

1.2.3 局部刺激,如锐利的牙齿残冠及不良修复体等以及口内两种不同金属修复体,尤其在同侧当上下上下颌相对时,由于唾液的加入,产生微电流,可有轻度疼痛。

1.2.4 性别及职业因素,临床观察中,有人发现女性患者占总发患者群比例较高,同时职业因素对我们也较有启示意义,知识分子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病,可能与知识分子多压多虑有关

1.3 临床表现[2] 本组病例中以舌体疼痛为症状占38例,主要症状为发生于舌体任何部位的一种持续性钝痛,每天上午减轻,下午加重,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常于安静时出现,检查无阳性体征,有时伴麻木,灼热及灼烧感,以口腔感觉功能异常为主要的战34例,发生于口腔舌部及以外任何部位的黏膜,牙槽骨及组织疼痛,感觉异常麻木及灼热感,同时几乎全部患者均伴有全身躯体症状,以睡眠障碍最为常见,睡眠不佳,多梦易醒早醒、入睡困难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脸红及肢体发凉麻木等症状,其他的尚有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烦躁、腰膝疼痛等。

1.4 治疗结果

对于局部刺激性因素引起的症状5例,要积极消除此刺激因素,如残冠的拔除,不良修复体的修改及重做,对于3例由于真菌感染导致灼口综合征的患者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局部含漱效果欠佳时可行抗真菌治疗,对于6例维生素由于缺乏或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给予对症补充维生素B片或腺苷辅酶B12片及叶酸片等,对于5例失眠抑郁明显的精神性灼口综合征患者先耐心解释,仔细检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请本院精神科协诊,采用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五羟色胺制剂、盐酸伏西汀和抗焦虑的药物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罗拉片配合心理治疗和暗示治疗、经上述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2 讨论

灼口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3],发病机制学说众多是临床口腔黏膜病科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对于灼口综合征患者,能够查清病因,对症治疗,十分关键,从上述治疗结果分析,多数灼口综合征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心理学的配合治疗对于灼口综合征的恢复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以及新的心理学理论的出现和新型心理药物的不断产生,心理行为治疗在各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关于灼口综合征的心理因素学说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我们在临床接诊灼口综合征患者时,除了口腔专科的常用检查外,要注意运用心理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背景方面的询问,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心理精神学者研究表明灼口综合征的发生与情绪改变、社会刺激事件和个性特征有关,多数灼口综合征患者发病前6个月存在着一定数量和一定程度的生活时间和生活问题,如夫妻关系不和、工作紧张等,多数是从神经衰弱开始,容易疲劳,好生气,患者存在有内在或外在性敌意,睡眠不好、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绪低落,患者的社会能力明显降低,躯体焦虑明显增加,肌肉紧张,神经衰弱征群,并伴随悲观消极心境的心理状态,因多数灼口综合征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因和病史,对于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具体的疏导及对症治疗,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张举之.口腔内科学.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幼华,胡珍玉,杨生刚.灼口综合征心理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口腔医学,2008(1):32.

[3] 谢元德,林实.灼口综合征的综合治疗.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1):46.

相关热词搜索: 综合征 临床 治疗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