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论我国史学中的休闲意识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讲史、历史小说、影视史学在史学朝着休闲意识方向发展的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等作用,并对我国史学的休闲意识作出总体性评价。文章认为,我国史学的休闲意识有一个从“学术殿堂”走向“民间大众”,从“枯燥”走向“娱乐”的过程,有从不自觉到自觉、有意识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史学;休闲意识;影视史学

我国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不断走向社会,不断深入大众的趋势,蕴涵着娱乐、休闲的意识。从内容上看,史学内容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史、生活史、文化史的内容增加,贴近人们生活,满足各阶层人们的历史需要和休闲娱乐需要,从形式上看,史学表现方式逐渐大众化、通俗化和形象化,易于人们接受、理解,而这些方式又普遍具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从而增添了史学的休闲性。

史学的生活化、大众化——讲史

据记载,当时临安的讲史盛况,“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有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宋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从此可以看出当时讲史之风盛行。讲史使史学与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从而使史学走上了生活化、大众化的道路,甚至连村妇小孩也来接受讲史的感染。苏轼《东坡志林》载,一小孩听说书,“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讲史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之中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从中既获得娱乐消遣,又获得历史的教育。

讲史,尤其是商业性讲史的流行,直接推动了通俗史学的发展。到宋代,随着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发展,听众日益增多,职业讲史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讲述内容也日渐丰富、多样。由于商业性讲史所面对的是普通市民和广大下层民众,一种与传统史著不同的面向广大民众的新的史著随之产生。这种史著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文字表述上,都以能够吸引广大民众为原则,表现出明显的生活化、大众化特征。史学的生活化、大众化,为人们群众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从而为史学休闲意识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史学对民众历史教育的作用以及在这种讲史活动中的娱乐休闲性。

史学的通俗化——历史小说

我国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诸多神话传说,既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在我国历史小说的发展中,历史小说没有从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左传》、《史记》等著作里的一些篇章可以看作是历史小说,直到现在,《左传》、《史记》仍然不仅仅作为历史著作出现在中国的史学史上,同时也作为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是《史记》,它的本纪、列传,实际上是历史和小说两种文体的浑然结合体。

明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历史演义小说,如纪振伦《杨家府通俗演义》、冯梦龙《新列国志》等。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受到西方的冲击,国家处在危亡的边沿,“小说救国”、“演义救国”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内容丰富,作品众多,主要有吴趼人的《痛史》、梁启超的《越南覆灭记》等,蔡东藩在吴趼人等人的影响下,编撰了系列中国历史演义,集近代历史演义编写之大成,其《历代通俗演义》影响最大。

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历史小说,在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选择民众感兴趣的史实作为讲述内容;在情节描述上,使事件发展迭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命运曲折多变,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普通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语言文字上,摒弃古奥之语、生僻之词,对广大民众来说,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明了,因此,历史小说的阅读群众较多。人们从休闲娱乐中接受了历史信息,了解了历史,并受到了历史的教育。

史学的形象化——影视史学

在社会转型与文化演变的时代,史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影视史学出现了。“影视史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思想家海登·怀特首先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杜撰了一个新名词“Historiophoty”,台湾学者周梁楷把它译为“影视史学”,已获得学界认可。所谓“影视史学”,是指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其历史思维模式和历史表述方法,使人们突破了长期以来的“读”、“写”、“听”历史的模式,从此还能够“看”历史,从“欣赏”历史中获得历史信息。影视史学比书写史学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影视史学借助于现代影像与音响技术,比书写史学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清晰,观众在历史影片对历史的“复制”中,看到了历史电影的魅力,并在这种形象的历史中接受了比书本与课堂上要生动形象得多的历史知识的教育。

近来,大量历史小说被改编为历史剧,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被改编成电视剧;《汉武大帝》一播再播,好评如潮;以革命为题材的《八路军》、《新四军》、《长征》竞相在央视黄金时间播放;《历史的天空》收视率居高不下,吸引着众多观众;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电视总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等等。这说明,现代人们有着强烈的历史需求,人们渴望了解过去,并从历史中得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的精神慰藉,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历史剧,愉快地度过闲暇时光。

史学从“学术殿堂”走向“民间大众”,从“枯燥”走向“娱乐”

我国史学发达,史籍之多,浩如烟海。但是,在宋代以前,所有史著,无论官修还是私撰,也无论是出于政治还是学术的需要,其修撰目的都是供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阅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传统史著的这一特点,使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文字表述上都远离大众,无法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它的读者群,只局限于有知识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它是一种“雅学”,是一种政治之学,同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一般人是无缘接触的。

影视史学对发挥史学的休闲作用具有明显的效果。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娱乐传媒工具,具有信息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同时,影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多变、视听兼备的特点,具有娱乐性、寓教于乐的特点,符合人们求新、求奇、求多、求乐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因此,影视史学对充分发挥史学的休闲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史学的休闲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有意识发展

讲史、历史小说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适应了大众的娱乐文化需求,它们使非专业的社会成员、无知识的社会底层人员也有机会接受历史知识,获得历史教育。但是,在我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上,史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化、政治教化、资政借鉴的,史学的功能也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史学的娱乐意识、休闲意识,最初并不是史学工作者的初衷,职业史家也由于受政治理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理念太强,喜欢灌输。因此,其休闲意识的发挥,是存在于史学活动不自觉深处的。但是,随着史学逐渐走向大众,深入民间,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主观上有历史的需要,要以历史为消闲物;讲史者、写历史小说者,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大众娱乐的需要,选取奇人异事,增添幽默感、趣味性和戏剧性,有意识对历史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一些史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历史具有娱乐消闲的属性,为史学的功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指导史学朝着休闲意识方向发展。黄琳斌认为,史学具有消闲功能,即人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接触史学成果来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代继华认为,史学的消闲功能应当得到承认。因此,史学中的休闲意识,有一个从不自觉向自觉、有意识的发展过程,并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J],学习与探索,1996(6):116-122。

[2]代继华.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84-90。

[3]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J],史学月刊,2000(1):116-122。

[4]黄琳斌.论史学的消闲功能[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3):30-34。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 论我国 休闲 史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