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巴利撕塔”可变口经狙击步枪
奥地利尤尼科-阿尔皮纳(Unique Alpine)公司的“巴利斯塔”(Ballista)狙击步枪在美国陆军协会2010年年会上首次展出,由于在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模块化精准狙击步枪项目的竞争中获胜而倍受关注。该狙击步枪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更换枪管,因此可发射,338口径拉普阿马格奴姆弹药(8.6×70毫米)、308口径弹药(7.62×51毫米)和300口径温彻斯特马格奴姆弹药(7.62×67毫米)。尽管这三种弹药尺寸不同,但由于弹匣采用了特殊的内部结构,因此弹匣尺寸完全相同,可以通用。“巴利斯塔”狙击步枪重6.8千克(不包括瞄准镜),精度比M24和M40狙击步枪更高。前部结构非常简洁,集成有皮卡汀尼导轨。后托集成有可折叠单脚架,单脚架底部装有伸缩式长钉,有助于射击时的稳定。该枪前部也可安装折叠式两脚架。
不仅狙击步枪,整个轻武器枪族的口径大小,都一直是士兵、专家、军火商何争论的话题。这里虽然有一些非技术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轻武器面临的战场环境太多。在越南的丛林里,7.62×51毫米弹不如5.56×45,到了阿富汗,5.56又远不如7.62;特种部队喜欢一种综合性能好的狙击步枪,8.6要比7.62好,但他们也经常需要大威力的反器材步枪,12.7毫米无法放弃。究竟哪种子弹最好?7.62,5.56,5.45,5.8,还是6.8、8.6、6.5、9毫米?没有定论。也许今天你在城市里对付恐怖分子,9毫米弹最合适,明天你又要到野外,需要射程远的7.62毫米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考虑到库存弹药、枪械换装等因素,轻武器的模块化多口径、可变口径就很吸引人了。比如在美国特种突击步枪项目下,德国H&K、比利时FN等公司都研制了模块化步枪,通过更换枪管等部件,就能形成卡宾枪等三种枪械,甚至在5.56和7.62毫米口径之间切换。美国巴雷特公司还推出了M468,任何M16、M4通过换装枪管、枪机等少数零件,就能发射6,8×43毫米枪弹,不过总体来说,轻武器在可变口径方面还没有出现一些革命性的发展。要发射不同的子弹。枪管肯定是要换的。那么枪机等其它零件呢?也许可以引入一些电子技术协助,实现仅仅换一根枪管,就能在5.56、6.5、7.62、8.6、9、11.43等多种口径之间灵活自由地切换,让士兵在各种战场上都能射出最大威力的子弹。
美国研发“隐身”坦克
BAE系统公司正在研发新型电子伪装技术,使用一种“电子墨水”使坦克实现“隐身”。具体的做法是,在坦克车体上安装高度复杂的电子传感器,电子传感器能够将周围环境的影像反向投影到车体外部,使其融入到周围的景色中,以规避攻击。这种电子伪装将使坦克能够像乌贼利用墨汁一样融入周围环境。与常规伪装方式不同,坦克车体上的影像会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始终确保坦克处于伪装中。英国科学家希望,未来5年就能为军方研发出“隐身”坦克。
隐身技术已成为提高常规武器的战场打击力和生存力的主要技术手段,尤其是有着“陆战之王”称号的坦克,其隐身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为了使坦克达到“隐身”效果,国外目前采用的主要举措有:降低红外辐射;表面涂敷迷彩;降低噪声;车体和炮塔使用新型材料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正在积极探索电子伪装技术在坦克“隐身”方面的应用。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一直致力于能够使坦克“隐身”的“变色龙”计划,研发能让坦克蒙蔽敌方红外传感器、光学瞄准镜甚至肉眼探测的“隐身外衣”。它由先进传感器和显示板组成,穿上这件“外衣”的坦克能根据四周环境和光线变化,自动调整色彩与外形,使肉眼和光学望远镜很难识其真实轮廓。美国《陆军》杂志披露,2006年曾有3辆配备“变形外衣”的“斯特赖克”装甲车被送到阿富汗战场,试验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过陆军至今对项目成果感到不满,因为这套“变形外衣”太过笨重,而且一旦遭受弹片伤害就会失灵,因此还得继续对其进行改进。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和艾尔迪克斯公司也联合研发了隐身反应装甲防护系统,可用于中型和重型装甲战车“隐身”,是车辆多层生存力系统的一部分,包括被动和反应装甲部件,其工作原理与艾尔迪克斯公司研发的“黑狐”相同。“黑狐”是一种独特的主动适应红外隐身系统,在应用于车辆时,几乎覆盖整个平台,包括车顶。它工作原理为:采用两台全景摄像机扫描车辆周围全方位环境,图像处理与控制电子设备用于感知和融合背景图像。生成欺骗图像并显示在“黑狐”多块面板上。该图像模拟背景特征,通过真实反映环境噪声和特种纹理状况,将车辆融合到背景环境中,从而确保车辆不被红外系统发现,而且也能防止导弹捕获车辆。
美国海军高能自由电子激光器样机测试成功
2010年12月20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成功演示了一台电子束注入器,它是海军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高能自由电子激光器(FEL)的重要部分。海军研究署的FEL项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10财年从基础科研项目转变成创新的海军样机项目。海军研究署希望最早能在2018年于海洋环境中测试100千瓦的FEL。现在这次试验比原计划提前了9个月,而且意义重大。因为FEL里产生激光的工作物质就是电子束本身,不会出现自聚焦、自击穿等非线性破坏现象,几乎没有热影响,所以只要电子束的能量足够大,就能获得极高的光功率
输出。FEL由电子束注入器产生高能电子束,然后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磁场,电子束的动能直接转变为激光。和其他种类的激光器相比,FEL除了高功率外还有三项优点:波长可连续调谐,理论上能从毫米波直至x射线,其他激光器无法与之相比;能量转换效率高,理论上可达50%;光束质量好,接近衍射极限。海军研究署的FEL项目经理表示,这次试验为他们在2011年底实现目标提供了充足的时间:FEL有望为海军提供近瞬时的舰艇防御能力。
美国海军现在其实有一项更接近实用的激光防御系统研究项目,就是雷锡恩公司主导的“激光密集阵”,它采用了6个光纤激光器。功率已达511千瓦海军还对诺格公司的“积木式”固体激光器很关注,其功率已经达到105千瓦、美军另外几个化学激光器项目已经达到兆瓦级,因此仅从功率上看。EFL到2018年达到100千瓦的目标并不算高。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激光的威力不仅与功率有关,还与其波长密切相关。如果其它条件相同,激光的波长大一倍,那么功率就要增大到四倍,才能达到同样的杀伤效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造出了功率几百千瓦的二氧化碳激光器,但一直无法研制出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激光武器,原因就是它的波长达10.6
微米,比红宝石激光器的0.7微米、氟化氘化学激光器的3.8微米、氧碘化学激光器的1.3微米长多了。FEL可连续调谐的独特优点,让它能够产生波长0.2微米以下,甚至纳米波段的激光,威力可以比同等功率的固体激光器、化学激光器大一个数量级以上。而且它能够灵活地利用大气窗口,减少海面环境时激光的吸收,再考虑到光束质量、能量转换效率、散热问题,FEL确实具备很高的战场潜力。
美国士兵将装备狙击手探测系统
为满足驻伊拉克和阿富汗部队反狙击手的紧急作战需求,英国国防部选定了美国BBN技术公司的“飞去来器勇士”-X(Boomerang Warrior)佩
戴式狙击手探测系统进行野外试验。“飞去来器勇士”-X是小型狙击手探测系统,重量小于312克,能够很方便地挂在战术背心上,能通过耳机告警,也可在火柴盒大小的显示器上显示狙击手的详细位置信息。该系统借用了车载“飞去来器”Ⅲ系统的技术。目前,已有5000多套“飞去来器”Ⅲ系统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使用。
当前在伊拉克、阿富汗导致盟军士兵死亡的重要因素中。狙击手仅次于路边炸弹。根据作用机理不同,狙击手探测系统主要分为声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和激光探测系统。声探测系统属于被动式探测技术,通过接收并测量狙击步枪的枪口激波和弹丸飞行产生的冲击波来确定狙击手位置,典型产品有法国“皮勒尔”和美国“飞去来器”。
“皮勒尔”反狙击手探测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1~2个便携式声探测阵列天线,数据界面采集模块,军用加固计算机。声探测阵列天线是一种安装有4个麦克风的遥控三角架。第二个声阵列天线安置在距第一个天线50~400米处,利用三角法测定狙击手的位置,“皮勒尔”探测系统最远可探测到1500米处的开火位置,视场为360°×90°,声阵列天线可探测到200米内飞过的子弹,系统反应时间1.5秒:便携式探测阵列天线重2千克;数据界面采集模块重3.6千克。该系统能够在城市、森林、山区以及沙漠地带全天候工作、
“飞去来器”反狙击手探测系统由美国BNN技术公司研制,迄今已发展了Ⅰ、Ⅱ、Ⅲ和“飞去来器勇士”-X四型。其中,Ⅰ、Ⅱ和Ⅲ型为车载使用。Ⅰ型声探测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声传感器阵列,直径1米,由7个麦克风构成。安装在车尾桅杆的顶部;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赛扬兆处理器、PC-100模/数转换插板、电源系统、音频功率放大模块、定制模拟到达时间差插件板;用户界面,由显示器、扬声器等部分组成,安装在车辆的仪表盘上。告警装置采用16个红色发光二极管,以罗盘样式指示开火方位,也可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警报、该系统可有效探测50~150米距离内的射击:在1秒内迅速将射击方位锁定在±15°范围内,距离误差1~30米,误警率低于0.1%,能够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相对于Ⅰ型,Ⅱ型的改进为传感器阵列直径缩小到0.5米;提高了对抗恶劣环境能力;将信号传输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改进了算法,使系统能够精确测定来袭弹丸的水平方位、俯仰角和距离;增加了数字显示装置。Ⅲ型也进行了部分改进,但具体细节没有披露。
相关热词搜索: 世界上一篇:开放式激光检测甲烷浓度系统研究
下一篇:激光—电弧复合焊接专利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