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今本〈史记〉校读记》商榷

| 浏览次数:

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太平御览》《史记》校勘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作为通史,它贯穿上下几千年,包罗万象,融会贯通,脉络分明,是武帝之前中华学术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前通过手抄流传,辗转钞写,产生异文是常事。刻本产生后,由于历代翻刻,也产生了大量的版本异文。毋庸说写本与刻本之间的差异大,即使是写本与写本,刻本之间的差异亦不小。所以对这些异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今本《史记》的整理研究大有裨益。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文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张先生作为版本学方面的大师,在《史记》校对方面难免百密一疏。其所著《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下面列举出6处笔者认为需要商榷的地方。

(1)“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史记·秦本纪》)

“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患。”(《太平御览》卷401)

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以下简称《校读记》)曰:“《太平御览》引‘寡人之害’作‘寡人之患’更符文意,作‘害’则不通……‘害’更多的是用为动词,表损害、灾害、祸害之义,而用作名词时,则表示潜在的危害、祸患”。①

按:张说有误。“害”、“患”古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11曰:“患、害一声之转。故患可训害,害亦可训患。”②“寡人之害”即“寡人之患”,无需改字。张玉春认为“害”字用作名词时不能用“患”代替,此说可商。典籍中“害”为名词时,与“患”同义,可以表示“忧患”之义,如《汉书·五行志》:“外有微行之害,内有疾病之忧”,可知“害”与“患”相对为文,义同。再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韩非子·爱臣》:“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国之害”、“天子之害”与《史记》的“寡人之害”用法相同。

“害”、“患”作为名词,意思相同,所以又经常连用,成为同义复词。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史记·吴王濞列传》:“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偱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

《文选》卷25李善注引《史记》正作“寡人之害”,与今本《史记》同。《今本〈史记〉校读记》据《太平御览》改“害”为“患”,似为不妥。

(2)“缇萦自伤泣,乃随父至长安,上书曰:‘……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赎父刑罪,……’”(《史记·孝文本纪》)

“缇萦自伤泣,乃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曰:‘……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赎父之刑,……’”(《太平御览》卷415)

《校读记》曰:“‘刑者不可复续’之‘续’义为接续,‘刑者不可复属’之‘属’义为连接。二字在此虽义近,但‘续’更为贴切。……缇萦自愿没入为官婢,是为了使其父免遭肉刑,但不能免其罪,故《太平御览》作‘赎父之刑’较刻本‘赎父刑罪’更为准确。”③

按:张说有误。先讨论“刑者不可复属”与“刑者不可复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叙此事作“刑者不可复续”,同为《史记》篇目,一作“属”,一作“续”,说明二字意义相近,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汉书·刑法志》作“属”,同《史记》,可知《史记》不误。再看“赎父之刑”与“赎父刑罪”。这里的“罪”并非“罪名”之义,“罪”与“罚”义同。如《国语·周语上》:“是有逸罪。”韦昭注:“罪,犹罚也。”又《吕氏春秋·仲秋》:“刑罪无疑。”高诱注:“罪,罚也。”可知“赎父刑罪”即“赎父刑罚”,并无不通之处。也就是说“刑”、“罪”均指“肉刑的惩罚”。再如《国语·晋语四》:“威在民上,弗畏有刑。”韦昭注:“能威民,故在人上。不畏威,则有刑罪”。以“刑罪”释“刑”,意味着“刑罪”与“刑”同义。足以证明“罪”字不是罪名的意思,可知《史记》中“赎父刑罪”不误。

(3)“好议人者也。”(《史记·孔子世家》)

“好议人之非也。”(《太平御览》卷390)

《校读记》曰:“据文义,似《御览》脱‘者’字,而刻本脱‘非’字。”④

按:此段采自《孔子家语》。今本《家语》及《太平御览》卷489(册3/页2237)引《家语》皆无“非”字,故刻本《史记》不脱。

(4)“吾闻君子不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史记·管晏列传》)

“吾闻君子不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者。”(《太平御览》卷410)

《校读记》曰:“‘屈’、‘伸’为对文,义明词显……可证作‘屈’、‘伸’为确。”⑤

按:“诎”为“屈”之古字,《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诎身而为不仁。”王聘珍引《汉书音义》曰:“诎,古屈字。”⑥又《晏子春秋》卷5即作“诎”。“信”在《集韵》中读作“升入切”,即读作“伸”。二字音同,故可相通。《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信兮。”陆德明《经典释文》曰:“信,古伸字。”⑦“诎”、“信”即“屈”、“伸”, 可知今本《史记》不误。

(5)“我生于土,败则归土。”(《史记·孟尝君列传》)

“败即归土。”(《太平御览》卷396)

《校读记》曰:“‘则’作为连词表转折,在此于文意不和,作副词,有‘即’的含义,但终不如用‘即’贴切。”⑧

按:此段采自《战国策·齐策》,彼处也作“则”,故《史记》作“则”不误。

(6)“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素与临邛令王吉善。”(《太平御览》卷405)

《校读记》曰:“‘相善’不词,《史记》记某与某善,均无‘相’字。”⑨

按:张说不确。“相善”一词在《史记》中常见,如《史记·刺客列传》:“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而且《汉书·司马相如传》也作“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与《史记》一字不差,故《史记》作“相善”不误。

完善点校本《史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校对《史记》的过程中还需多加注意。

注释:

①③④⑤⑧⑨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J].史学史研究,2004,(2):58,59,60,60,61,61.

②王引之.经义述闻[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67.

⑥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中华书局,1983:93.

⑦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8.

参考文献:

[1][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聂崇岐等主编.太平御览引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宋]丁度.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战国]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程金造编著.史记索隐引书考实[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清]王引之撰.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5]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J].史学史研究,2004,(2).

(龚碧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史记 商榷 校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