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宜兴紫砂民国陶刻名家初探

| 浏览次数:

zoޛ)j}?iN4M}Oiθݺ}M}ۮvuu5~}M}]}ӝ}׭zM}_wm?|}O^^ou;ii=޼ui5n?|m}o^Z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

抗战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为日伪镌刻壶具,因此遭到伪军的毒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及笔者所藏六方竹鼎壶等。

紫砂高瓢壶(图5),杭州李长平藏,程寿珍制,邵宏俊刻,壶的主面刻有楷书:“一溪活水煮龙团,潜陶作。”

六、饶寿川(1896-1939年),号若水,民国陶刻高手,宜兴宜城人。

饶寿川自幼念过私塾,喜文习字。1920年他到潜洛专事陶刻,因为有文字基础,他能在紫砂器上铭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图案。20年代后期,饶寿川被铁画轩聘为技工,开始以“若水”名号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当时的低档紫砂器由他书画别人陶刻,高档品由他亲自书画陶刻。因他技艺娴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抗战后,饶寿川离开宜兴去内地谋生,再也没有回来,1939年病逝他乡,享年43岁。其传器有柱础壶、八角盆、秦瓶及笔者所藏矮钟壶等。

紫砂印包壶(图6),杭州李长平藏,胡耀庭制,饶寿川刻,壶的主面琢地法刻:“松风水月,若水氏摹刻。”

七、诸葛勋(1897-1957年),号友石、卧龙、又号云石、玉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丁山人。

诸葛勋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师从名师崔克顺,学习陶刻彩绘技艺。艺成后的30年代初,诸葛勋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在壶盆上陶刻,经过对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快刻技艺。到30年代的中后期,诸葛勋开始在高档紫砂器上陶刻装饰,落款为友石、云石、卧龙。抗战后,诸葛勋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在一些农家的紫砂器上进行陶刻。建国后,他参加了合作社,除继续陶刻外,还对陶刻班艺徒进行指导,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60岁。其传器有狮球壶、洋桶壶、花瓶、帽筒等。

紫砂柿竹壶,笔者藏,范祖德制,诸葛勋刻。壶的主面刻有行草诗句:“满盅芬芳羡碧霞,红炉石桩试新芽。石氏制。”(图7-1),副面刻有高士弈棋图(图7-2),落款为“友石主人”。

八、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

蒋永西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蒋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紫砂竹鼎壶,笔者藏,王坚臣制,蒋永西刻。壶的主面刻有砖文、瓦文及钱币,落款“仿金石索本,岩如刻”(图8-1),副面刻有山水村落(图8-2)。

九、范福筹(1900-1959年),号瘦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

范福筹幼时念过三年私塾,16岁随父制壶。1921年,范福筹拜任淦庭为师,学习陶刻。艺成后,他为任淦庭当助手,在吴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范福筹比较老实笨拙,虽为任淦庭的大弟子,但因技艺进展缓慢而常受到师父的批评。上世纪30年代后,范又为毛顺兴店陶刻,取名号“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抗战后,范福筹又一度制壶,但主要业务还是以陶刻为主。建国后,范福筹参加了合作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岁。其传器有东坡提梁壶、高狮灯壶、竹鼓壶、竹段壶等。

紫砂狮球壶(图9),台湾藏,江祖臣制,范福筹刻。壶的主面刻有隶书:“春满玉壶随意酌,味余诗思扩胸襟。瘦石刻。”

十、谈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号泉石,民国制壶陶刻名家,宜兴潜洛人。

谈洪泉自幼习书法喜绘画,15岁学艺制壶,艺成后,以制作牛盖莲子、竹鼓、犀登、矮钟壶为主,所制壶具印款为“伯章”、“谈伯章”、“谈氏伯章”。上世纪20年代,谈洪泉在任铁画轩技工期间,与卢兰芳、陈少亭等陶刻名师的长期接触中,对陶刻发生了兴趣。于是他拜陈少亭为师,专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30年代中后期,谈的陶刻技艺娴熟,刀法讲究,于是被铁画轩聘为技师,专门为高档壶铭刻。抗战后,谈洪泉除了陶刻还参与制壶,并为立信、吉德昌陶刻紫砂器。建国后,他很少参与制壶陶刻,直至1976年病逝,享年74岁。其传器有矮钟壶、柿子壶、竹段壶、六角方棱瓶等。

紫砂洋桶壶(图10),南京沙志明藏,万丰顺记出品,谈洪泉刻。壶主面刻有行草“无多风雨闲敲句,泉石刻”。

十一、陈和大(1902-1968年),号石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

陈和大自幼在宜兴东坡书院上学,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和大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如所起的名号“石如”。30年代后,陈和大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但总体缺少变化。抗战后,陈和大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建国后,陈和大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1968年病逝,享年66岁。其传器有周盘壶、汉君壶、花瓶及笔者所藏双色木瓜壶等。

紫砂四方传炉壶(图11),上海许四海藏,吴纯耿制,陈和大刻。壶的主面刻有隶书:“客来聊当酒,一味此中泉。石如。”

十二、陈经耕(1904-1969年),号漱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

陈经耕自幼习文练字,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经耕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所起的名号“漱石”。30年代后,陈经耕陶刻技艺成熟,尤擅刻画石竹。他陶刻的石竹刀法细腻,枝叶灵动,得时人称赞。因陈的技艺超群,故常为铁画轩及吴德盛的高档茗壶铭刻。抗战后,陈经耕常在上袁潜洛西望圩一带串门陶刻,量大而档次中等。建国后,陈经耕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并保持精细灵动的特点,直至1969年病逝,享年65岁。其传器有柿扁壶、汉扁壶、菱形花盆等。

紫砂鸭嘴壶(图12),上海许四海藏,赵松亭制,陈经耕刻。壶的主面刻有隶书:“松风水月,仙露明珠。漱石刻。”

十三、谈尧坤(1912-1988年),号岩生、岩石、一尘、省三,又号研深、和泰,近现代陶刻名家,壶艺泰斗顾景舟的表弟,宜兴潜洛人。

谈尧坤自幼喜书法绘画,聪慧机敏,性格倔强。15岁师从名师陈少亭,艺成后,受聘于铁画轩公司,以山水花卉陶刻为主,楷隶均极见功力。上世纪30年代后期,谈尧坤在铁画轩公司任技师,陶刻以中高档品为主。这时谈的作品山水灵秀,花草细微,有其师陈少亭之风韵。

1948年,谈尧坤受铁画轩少东家戴相明之托,为其表兄顾景舟所制5把紫砂石瓢壶陶刻,并分送吴湖帆(1894-1968年)、唐云(1910-1993年)、江寒汀(1903-1963年)、顾景舟(1915-1996年)、戴相明(1922-)5人。2010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出1232万元天价的那把戴相明藏顾景舟制的石瓢壶,即为吴湖帆铭、谈尧坤刻(注:另有一说,顾景舟刻自藏一把,另外4把为谈尧坤所刻)。

建国后,谈尧坤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并常为壶艺泰斗顾景舟、近现代花货大师朱可心陶刻茗壶。1964年,谈尧坤以“研深”名号在朱可心所制万寿壶上陶刻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并由徐海东大将转赠毛主席,此壶陶刻字迹工整,刀法不凡,是谈尧坤陶刻的传世精品。

谈尧坤上世纪70年代退休,他生性乐观,心胸旷达,常以门联“门前蠡水长流,宅后蜀麓常青”自勉,直至1988年去世,享年76岁。其传器有石瓢壶、柿竹壶、六方壶、帽筒等。

紫砂石瓢壶(图13),已故唐云旧藏,顾景舟制,吴湖帆铭,谈尧坤刻。这把石瓢壶的主面刻有湖帆、竹枝图,副面刻有行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吴倩并题。”全壶陶刻刀法精细,意境深远,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是文人雅士与壶艺泰斗及陶刻名家相结合的传世绝品。此壶2008年11月在上海工艺美术拍卖会上拍出315万元的高价,今后还会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而嘉德拍出的那把天价相明石瓢壶,经过多年的动乱,原以为早已消失,后在2002年左右,这把传世茗壶却被台湾的紫砂藏家黄玄龙先生在北京的一个小拍中发现,在别人没有注意到这把茗壶重器的情况下,以不到30万元的价格拍得此壶。这次2010年5月的嘉德重拍,相明石瓢壶又被一位北京藏家以1232万元拍走。

紫砂相明石瓢壶主面刻有竹枝图,副面刻有行书:“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先生属,吴倩并题。”全壶是书画、壶艺、陶刻三大名家联袂合作,珍贵异常,完美之极,难怪要拍出天价了。

十四、白应生,号琢如,民国陶刻高手,生卒待考。从民国传世的紫砂器中,常见有落款“琢如”的作品,如段泥花瓶、绘画紫砂盘以及壶艺名家汪宝根的木瓜壶,这些陶刻作品刀法熟练,字体流畅,极见功力。建国后,白应生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上世纪70年代病逝,惜传器较少。

紫砂仿古壶(图14),南京沙志明藏,利永公司出品,伯令制,琢如刻。壶的主面刻有行书:“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琢如。”

十五、范泽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国后期的陶刻高手,曾以“石如”及“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解放后,参加合作社,中国工艺大师鲍志强的陶刻曾受过范泽林的指点。

另清末民初壶艺大师黄玉麟(1842-1914年)制作的紫砂觚棱壶常由耕耘陶刻,壶的主面刻有行书:“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庚子(1900年),吴昌硕铭。现已考证出江苏震泽人张澹,字耕耘,又字新云,号春水,黄玉麟的壶具常由他陶刻。

另外,在一些民国壶上还常见一些陶刻款:

①“陶”字款:玉陶,云陶,永陶,隐陶,铭陶;

②“生”字款:恒生,符生,树生,庆生,希亮生;

③“如”字款:宾如,心如,宝如,新如。

这些署刻到底何人名号?待考。我相信,随着对紫砂陶刻史研究的深入,这些名号背后的名家高手一定会展现他们的真容。

宜兴民国紫砂陶刻功力深厚、刀法奇绝,精美的陶刻作品是工艺与文化的结合,是哲理与人文的交融,犹如谦谦君子,妙龄佳人,葱郁花草,壮丽山河,显示国粹风韵,怀古幽情。民国紫砂壶因书画而雅致,因文词而精彩,为壶艺收藏家们留下了无数的陶刻典范及名家高手的艺坛传奇。(责编:雨岚)

相关热词搜索: 宜兴 初探 民国 名家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