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浅谈大学公共书法教学

| 浏览次数:

摘要:对于日益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较高的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并且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文章对高等院校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法教学;楷书与行书;书法外延

一、课程安排

大学书法选修课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16教学周,除去最后一周随堂测试,共计15教学周。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1)楷书(为重点),9教学周;(2)行书(了解),4教学周;(3)书法外延,2教学周。

二、教学方法

书法教学属于技能的训练,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达到训练目的。就目前书法教学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不高,这说明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应进行合理的变化和改进。

改变传统的板书书写方式,将多媒体设备引入书法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诸多优势:(1)受众面广。传统书法教学只能满足小班授课(30人左右),而大学公共选修课人数众多,在引入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利用投影台做书写示范,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教师的示范书写过程以及其中具体的书写环节,例如:如何执笔、运笔、线条表现效果以及字的结构等等,这种细致入微的技法分解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直观,这种授课方式可使上课学生达百人以上;(2)信息丰富。在书法教学中,利用书法课件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游戏等教学媒材融于一体,丰富的图片展示,有趣的拼字游戏,再加上书法练习时播放的中国古典音乐,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这是传统书法教学所做不到的。

三、教学内容

课程共分为楷书和行书两个部分,楷书为主体,行书作为了解,以体验为主。楷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书写楷书基本笔画,在不参照任何碑帖的情况下布置好汉字的间架结构,能够独立完成三种以上书法创作形式。

以发散性思维即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讲解,由“永”字八法,八个基本笔画为切入点。先讲解笔画的形体特点、书写方法,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的例字进行书写示范,讲解该笔画在具体的字中如何运用,将正确的字与错误的字同时写出来,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之后示范该字的行书及草书的书写方法,使得单个笔画与整个字、不同字体书写变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书写练习中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唐代将“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颜真卿的楷书,其基本笔画丰富多样,仅“撇”就有短撇、竖撇、直撇、曲尾撇、曲头撇、挑钩撇、粗腰撇之分。如“者、会”等字用的是直撇,“吏、更”等字用的是竖撇,“风”字用的是曲头撇等等。再如古人讲的“雁不双飞”,要求在一个字中不可出现相同笔画的重复组合,以免单调呆板。再有楷书中“木”字旁在字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时,都有相应的变化,左右结构:如“林”和“沐”等字,“木”字旁应写得窄而长,而左部“木”应扬撇抑捺,右部“木”应抑撇扬捺;上下结构:如“柰”和“犁”等字,“木”字旁应写得宽而扁,不同的是在上部时扬撇捺抑横竖,在下部时扬横抑竖和撇捺。然而,让学生能够把字写的正确美更重要的是懂得其中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讲解“横”法时,有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等等,当遇到多个“横”组合的字时该如何安排呢?二个横的字为一长一短;三个横的字为上横稍长,中间短,下横最长要能承载住上面的笔画;四个横处理成中间两个横短(长短粗细大致相同),上下两个横长,这样所讲解的不但一种书法结字的方法更是书法造型的内在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直接有效。在教学中,学生在对这些笔画组合和部首组合变化规律学习和掌握的同时,思维得到了训练,在面临笔画及部首组合的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处理,避免定势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行书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作为了解,主要让学生明白行书与楷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程以《兰亭集序》为蓝本来讲解行书结体与书写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行书基本点画的写法,了解偏旁部首以及独体字的写法,明白合体字的书写规律,一是在部分楷书笔画的基础上增加“钩、挑”两个“附件”(这是由于行书出锋快而引起的)二是将楷书的某些笔画减省,以至改换少数楷书字的笔顺(这是出于牵丝萦带的需要),三是将楷书的方折笔画写得圆转些(也是为了便于牵丝萦带),或以点替代楷书的某些笔画。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其中“之”、“以”、“不”、“其”、“亦”、“于”、“怀”等字多次反复出现,但都有变化,特别是“之”字,文中共有20个,但这些字无—雷同重复,可谓异彩纷呈。在教学中,把这些字抽取出来拼贴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在线条的粗细、连断;字形的长扁、倚正;结字的虚实,开合;运笔的提按、迟疾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反映作者的超人智慧和深厚功力,这对学生思维流畅性训练是极好的范本。如把这些字按同一模式复制在文中,必然千人一面而陷入僵死的局面,观之令人生厌,毫无观感可言。

沈尹默曾说:“书法艺术无色而具图画之绚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

书法学习中有许多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活跃其思维。如欧阳询的《八诀》写道:“[点]如高峰之坠石,[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而在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土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再如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联想到书法线条的出神入化不可端倪;北宋文与可道上观蛇斗时形之绞合、开离、相迎、交错、进退、俯仰,于书法“遂得其妙”;而颜真卿则从“屋漏痕”悟出线条之妙理,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后书艺精进等等,说明书法与大干世界的丰富物象是密不可分的,使原本抽象单一的文字线条变得生动形象。

书法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家及其作品,总结其中的优劣、得失、功过、利弊,既不因人废书,也不因人贵书。如王羲之是历史上公认的“书圣”,唐太宗对其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霞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而唐张怀瓘却敢于指出他的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銛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还说他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唐代书家颜真卿,沈作喆《论书八条》中以政治道德的尺度褒扬他:“予观颜平原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鲠论,天威不能屈,盖人心之所尊贱,油然而生,自然见异耳。”而南唐李后主则讥评他“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宋代书家米芾评其字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又如元代书家赵孟頫,清代傅山评其字曰:“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而明人解缙则又走向另一极端,评其书曰:“文敏神明英杰,仪风冲霄,祥云捧日”;“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古人,超入魏晋。”以上这些评价大都因受个人好恶影响不免偏激,但也说明任何一个书家及作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四、书法的外延

本文所说的书法外延主要是指与书法艺术相关联的篆刻、中国绘画以及中国书法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与体现。一是了解中国篆刻的创作方式;二是通过欣赏中国水墨画图片及视频了解课堂所讲书法用笔在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的;三是截取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包含书法元素的精彩段落,譬如《英雄》,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论与技法上的修养,而不是简单会写几个所谓的毛笔字。

总之,书法教学中,在写字教育与形式训练申应选择形式作为立足点;在形式技巧与审美认识之间应选择思想作为侧重点;以训练作为物质基础,把审美思想的培养与训练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而通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寿田.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杭州:西泠印社,1992.

作者简介:董洪志(1979- ),男(满族),辽宁阜新人,长春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书法、中国画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书法 教学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