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 浏览次数: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再强调要坚决把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文章先简要的阐释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涵,并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进而为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政治教育

一、社会经济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纲领,也是是无产阶级精神动力的源泉,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介绍给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使群众能切实运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大众化三个方面,具体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二、新时期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个人的政治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人与万物的根本区别是因为人有思想、善思考、有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是在有批判地继承和吸收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更正、完善。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群众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断地巩固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通过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正确的指导自身的行为活动。

(二)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

瞬息万变的国内环境和复杂紧张的国际环境,都要求我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如何快速、有效、科学的应对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是我党目前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是新时期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精神动力、理论源泉,是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理论根据,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要求广大干部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决定,在队伍的思想建设上狠下功夫,努力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素养好、工作业务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最新成果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去,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改革而服务。

(三)解放社会的发展动力,促进社会进步

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学习中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作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中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都是新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这必将使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满信心,使市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充满斗志,使党在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昂首挺胸,从而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

三、如何能更好的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前提和必要保证,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人民群众和历史做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要想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政策,执行党的决定,遵循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方针路线。

(二)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实践的效果才是真正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想更好的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我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切实结合中国不断变化的复杂国情,通过人民群众千千万万次的实践去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先进性,既不盲目教条,也不搞“本本主义”。只要我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并紧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局,就能真正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能通过学习先进思想理论切实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真正做到先进理论从人民实践中得来,又切实运用到人民实践中去。

(三)坚持改革创新,在研究中把理论逐步通俗化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化离不开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这里所论述的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创新,而且还涉及到宣传载体、理论标准、宣传形式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首先,我们要坚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通俗语句,让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理论之美、理论之精、理论之力量;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载体,传统的宣传载体是以电视、报刊、学校为主,虽然宣传面广,但实际效果有限,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载体,如增设马克思主义宣传小组,深入宣传到基层;最后,我们还应创新宣传形式,多创造出一些和民风民俗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例如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艺汇演活动等。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既指引了旧中国的阶级革命斗争,又指导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它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不断发展的时代同进步、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继续、长期、有力的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

[3]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相关热词搜索: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几点思考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