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术》和《稻鸭共育新技术》这两部科普图书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6年10月出版发行。其中,《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术》是国内第一部论述该技术的专著,获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普图书特等奖。《稻鸭共育新技术》系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丛书之一,首版印刷2000册(为减少季节性积压而控制首印),为期仅两个月就告罄;2007年1月随即进行第二次印刷,总计达到5000册。
从2003年到2006年的3年中,随着这两部稻鸭共作科普图书的出版和普及,引起了农业部、科技部的高度关注以及水稻种植户的热烈反响。农业部目前已正式将这项稻田种养技术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无公害高效益生产技术,并统一将其称为“稻鸭共作技术”。回顾这两种科普图书的选题发掘、编辑出版以及发行营销过程,笔者认为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今后策划出版更多满足读者需求、适销对路的科普图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敏锐的判断能力
当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知识系统的置换升级及其变化频率的不断加快,使得编辑人员不得不要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充电”,同时还要不断扩大捕捉信息的范围。因此,编辑人员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课题,迅速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敏锐地发现值得向大众普及的研究成果,从而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推广目标。在信息无处不有的今天,如何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消化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其为我所用,则成为检验当代科技图书编辑人员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也是新时期编辑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的体会是发现和培养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寻找双方可以共赢的项目,经过“精挑细选”之后,将其“良种”进行改良处理,并加以“孵化”,最终“嫁接”到需要这一类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手中,让它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年2月上旬,笔者在南京参加专业会议之际,发现了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镇江市科委率先在当地采用了无农药、无化肥种植水稻——稻鸭共作耕作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江苏省科委对稻鸭共作技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了配合该技术的普及,他们拟编写一本针对农民读者的实用技术图书。在笔者了解了这项科技成果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的推广价值后,就积极与镇江市科委取得联系,咨询有关研究的进展和推广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稻鸭共作技术在镇江当地的实际效果以及今后如何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此书,在2002年7月,编辑人员专程奔赴江苏省,走访了镇江、丹阳、句容等地的农业局、科委、农业技术推广站、种禽养殖场,与当地的干部、农技人员和种养大户促膝谈心。在水田和农户家中,编辑人员亲眼目睹了农民收获有机大米和有机鸭的丰收场面,最后一致认为,该技术所带来的“两个效益”显著,有必要共同策划一部稻鸭共作技术的科普书。
二、 全面的经营管理能力
以专业信息作为载体的科技类图书,其学术价值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在书出版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得以显现。这要求编辑人员不但要业务水平扎实,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在了解本学科的基础上,对本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要有长远的预见。编辑人员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是关键——正确判断图书内容的潜在价值,以求图书出版后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需要编辑人员主动开展图书市场的调研,全方位地掌握读者在精神文化与实际生活中的需求点,从策划选题、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等环节方面把好关,尤其需要妥善处理营销和售后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稻鸭共作技术图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人员从在读者的立场出发,发现看不懂的表达方式和问题就及时与作者沟通,请作者使用更“农民化”的语言把专业术语诠释得通俗易懂。为了直观、形象地阐述稻田中稻鸭共作的关系,还特邀美术编辑画了黑白墨线图;同时为了清楚地说明从雏鸭、幼鸭,直至成年鸭的生长期的饲喂特点和水稻根系发育的区别,还特意采用了两页的彩色插图。
2003年3月,作者和出版社合作,率先在镇江市等地开展试验示范,以办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少则十几个人,多则四五十人,效果明显。2004年初,江苏省科委召开了稻鸭共作项目评审会,对稻鸭共作技术给予了全面的肯定,并在全省建立了10个推广基地,普及此项技术。截至2005年12月,镇江市累计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水田面积为5.5万亩,江苏省累计推广面积达60多万亩。此书投放市场不久,编辑室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农民读者的来信,其中有十多封提出直接邮购此书。
三、 深入持久的跟踪能力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从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角度,编辑人员对图书市场的跟踪调查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在外出组稿的每一天,时刻都在关注和收集读者与作者的反馈信息。例如,时常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专业刊物,上网浏览相关农业网站,走访各地新华书店,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存在的问题等。
2005年初,编辑人员了解到,位于浙江省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通过深入试验,研究提出了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低成本的稻鸭共“育”种养复合生态技术,较镇江市科技局的稻鸭共作技术有了新的内涵,结合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无公害食品的要求,2005年已在全省累计推广129.6万亩。据该省稻鸭共育示范区统计,由于养鸭收入与无公害稻米加价以及省药、省肥、省工等,稻鸭共育水田平均亩产达490公斤,再加上每亩养鸭收入116元,合计每亩增收252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该技术创新的另一个特色是,注重技术示范与无公害稻鸭产品产业化的链接,初步形成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开发模式;促进了稻、鸭产业群的建立;使得前端优质无公害稻米种植、鸭养殖,中间加工环节,后端销售体系相互促进;延伸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综合以上信息,编辑人员研究后一致认为,在已经出版原有同类图书的基础上,需要提升该技术的科技含量,充实创新点,突出致富增收的关键技术;在布局谋篇和文字表达上,力求体现该技术的“新、特、独”特色,如增加产后加工、销售等内容,少谈为什么,多谈怎么做,多用图示,少用文字,使农民读者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方便。
2006年初,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为此,2006年6月,编辑人员又赴江苏、浙江两省进行实地追踪调研,走访当地的大学和研究所,与基层科技人员和种田农户进行座谈。经过基层调研认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禹盛苗研究员等人在稻鸭共作技术研究方面有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种养模式上有显著的延伸和拓展。经上报社领导和选题委员会批准,确定邀请该研究所生产一线专家编写一本新版《稻鸭共育新技术》。读者对象是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和水稻生产专业户,发行领域面向全国,图书定价为9.80元,字数定在10万字,以便于农民读者购买。
发展水稻优质高效无公害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提升稻米品质是我国政府部门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的重点。正如农业部有关领导所强调的,随着稻鸭共作技术图书的再版和发行量的不断扩大,这一生态农业新技术将在我国辽阔的水稻产区迅速得以推广和普及,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的稻鸭共作面积达到2000万亩,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和成熟的今天,根据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出版农民喜闻乐见的图书,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科技,在较短的时间内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这就必然要求有一支高素质和具备综合能力的科普图书编辑人员。
相关热词搜索: 科普 应具备 综合能力 编辑 图书下一篇:为捐精“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