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123只“松鼠”在多如牛毛的博客中脱颖而出

| 浏览次数:

最近,书店里流行一本新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当好奇心诱惑你打开它,你会发现小时候第一次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惊艳感在心中涌动。那些你曾私下里琢磨千百遍而又偷偷沉淀到细碎生活里的大小问题,还有你根本想都没想过的好玩的为什么们,比如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总缠一块啦,同样在冰柜里拿出来的,草莓为什么要比巧克力冷啦,有一帮子自称来自“科学松鼠会”的人都会帮你解答,用流体力学、社会学原理这些听上去就很不靠谱实际上很地道的科学原理。

他们叫自己“松鼠”,因为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他们希望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一只闷骚的“鼠首”

松鼠会的创始人是个笔名叫做姬十三的小伙子。在松鼠们的眼中,这个江浙男生,是个极富生活情趣的人。他自己做菜,手艺不错,读博的时候和同学合租房子,把自己的小窝搞得很整洁温馨,喜欢旅行,是个背包族,非常注重生活品质。

如果要他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姬十三选择了“闷骚”。在姬十三参加一些活动时,甚至有读者专程前来目睹这个人的样子。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这个人大部分时间很“闷”,在公开场合常常害羞,半天挤不出几句话。

2004年秋天之前,“姬十三”这个名字并不存在。走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的,只是神经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学生嵇晓华,带着文艺青年影子的理工男。他时常闷头不语写点儿新诗。

20口4年秋天,嵇晓华有了“写点儿东西”的冲动。他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发到很多杂志编辑的电子邮箱里。整整两个月,嵇晓华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边等待着与“姬十三”有关的消息,但一切杳无音讯。

就在他觉得“应当放弃幻想”之时,一份科学杂志的主编给“姬十三”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嵇晓华的希望。他很快又给这个主编寄去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并很快就被刊发出来。据说,当时很多小朋友看了文章,都给姬十三写信。

他的科普写作之路,就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复旦大学校园的最后3年里,他是一边做实验写论文,一边熬夜写科学文章的博士嵇晓华;而在科学写作和传播的圈子里,他是渐渐被人所知的姬十三。他十分低调,一直瞒着导师,怕他说自己不务正业,影响做实验。

博士毕业之际,当其他同学正忙于找工作或申请出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已与生物专业打了10年交道的嵇晓华,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不从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个“睡到自然醒”的科普撰稿人,给杂志写稿子够他养活自己。

这个决定,在班里和家里都引起了小小的骚动。他的导师直到毕业时才知道,自己这个少言寡语的弟子,在科学传播圈里已经有了一点点“江湖地位”。而姬十三放弃了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这也让在家乡舟山工作的父母有些不解。

“忙的时候要忙死,经常要给领导写讲话,还要陪喝酒,好没劲。”他跟父母解释道。

父母最终接受了儿子的决定,在他们看来,儿子没找工作,但过得也还不错。

“松鼠”们来聚会

刘旸,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歌唱得极好,爱好古典音乐,松鼠会最活跃的女作者:

刘念龙,东莞某中学生物老师。有人誉他“几乎是在网络博客上横空出世的科学文章写手。短短几篇器官进化的文章,就尽得新科学写作的精髓,生动有趣而干净利索”:

瘦驼,烟台某大学生物老师;玩摄影、玩天文、玩自行车,在新京报开设《动物星球》专栏,动物问题拿去问他总没错;

小庄,高分子硕士,做过美编,玩过乐队,上海某科普杂志编辑,还写乐评;

彭茂宇,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遗传学博士;

苏震,天津某软件公司老总,数学专业出身。喜欢数学史和漫画……

科学松鼠会成员不光能把文字写得好看,业余爱好也丰富得不像常人以为的“理工男”、“女博士”。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群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

这些人都是怎么找到“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说他已记不太仔细,似乎一晃眼,身边就有了这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像是他生活中本来就该有的属性。有朋友说,“学理工科的人,如果聪明又不呆不迂,那是很上品的”。难得他们还都性情温和,偶尔吵起架来也会很快冷静,自我反省,“也许我错了”。这是科学人的态度。

“上品”的理工男女,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爱科学的,估计不算多。所以在姬十三前几年的科学写作生涯中,总觉得很冷清,常见到的作者就那么几个,全凑在一起,都不够玩一局杀人游戏。

2007年11月20日,“科学松鼠会”这个名字被敲定,有了一个私密论坛,2008年4月28日,群博客正式上线。如今,载人花名册的“松鼠”已经有123个,读者几十万。

有时候姬十三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武侠,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消息被传递至村庄、城市、山区和荒漠,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

于是他们就聚到一起了。

4月底上线的“科学松鼠会”,很快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战役——“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当天下午,“科学松鼠会”很快就张贴出一篇和地震有关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对“动物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的一个月里,“科学松鼠会”在20天内发稿30余篇,内容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这个专辑使他们的日IP点击量达到了16D00人次,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我们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许多常识性错误。“科学松鼠会”也一战成名。

人文社会关怀是松鼠们写作的首要宗旨,以大地震为肇始,

“科学松鼠会”上的许多文章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奥运期间,松鼠会专门推出了“奥运专辑”。从奥运科技装备,天气控制、奥运村科技等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与奥运相关的种种科学知识。

“毒奶粉”事件曝光后,松鼠们反应迅速地贴上和牛奶、食品安全有关的科学文章。还有一位细心的作者总结了所有有关母乳喂养的专业问答。针对橘子生蛆事件、瘦肉精、面粉增白剂,“专业、好看、活泼、有内容”的文章比比皆是,迄今,松鼠们已经发表500多篇、超过200万字的原创文章。

2009年1月,“科学松鼠会”一下子在多如牛毛的博客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五届国际博客大赛“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个主要奖项。紧接着,这个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传递科学真谛的团体又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如今,这个以博客讲常识,辅以实体活动的科学松鼠会的日访问量超过2万次,RSS订阅用户超过4万。

“松鼠”自画像

Yami 28岁在松鼠会内部人士中盛传着给远在芝加哥的“松鼠”桔子帮小帮主的生日祝福视频。这个在Youtube上的视频相当有创意,有“松鼠”对着小镜子拿手机自拍并配乐《我的太阳》,有研究转基因植物的“松鼠”在一群绿叶植物中出现,配恶搞配歌配字幕,把寿星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我们本来就想做个简单的视频集合,让大家把视频弄好发我这里,没想到每个人做得都那么好玩。

松鼠会对“松鼠”们的影响很巨大,加入松鼠会后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多变化。我是会中屈指可数的文科背景主妇,原先做事很感性,接触这群理科“松鼠”后一开始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帮人遇到什么都要讲证据,没想到后来就被影响了。

作为一个主妇,去超市大采购是例行公事,之前影响我购买的主要因素一是品牌,二是包装设计,第三才到使用效果,所以经常是看牌子好包装好看的买。但加入松鼠会之后,这个习惯有很大变化。有次我用洁厕灵,突然想到这个产品的成分其实很简单,就是普通盐酸之类的酸,一瓶盐酸包装再好看它也还就是盐酸嘛,所以以后就拎便宜的杂牌子了。

现在买东西会更关注成分,经常会上网查一下,也会去问问研究这块的“松鼠”。科学让我识破了商人的花招。

野驴30岁我是松鼠会的元老,读的是神经生物物理,研究大脑视觉皮层。大学时因为兴趣开始写几千宇的科普文章投稿,自此激发了科普写作的兴趣,风格是狂多字的大文章。后来,我发现一个学校的姬十三也在写科普,就“勾搭”上了。

我写过一篇《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的文章,探讨了一种奇妙的生理现象——连觉。连觉人有可能会出现这些状况:听到女友的名字就会尝到自己不喜欢的花椰菜味道,白纸黑字的“2”看起来却是红色的,而一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嘴中就会泛出奶油的味道……

这篇文章的标题被用做松鼠会2009年新书的书名了。

我只想写我想写的东西,所以要把写作和赚钱这两件事分开。为了专心写作,我2008年开始自学珠宝设计。有人问我珠宝设计和科学写作有什么共通之处,我说,都很需要想象力。

编辑 王威

相关热词搜索: 多如牛毛 松鼠 脱颖而出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