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某在读博士生捐精时猝死引发空前舆论关注,各方专家与权威科普机构都对捐精是否伤身进行了高强度科普。但在微信朋友圈谣言满天飞的今日,总会有一些动机可疑但行为确凿的谣言打着貌似科学的幌子出来歪曲事实,而且凭借其耸人听闻的标题总能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深信不疑。现在,是时候再为捐精的安全性正名一次了。
“捐精猝死”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引发舆论关注的捐精猝死事件:2011年2月12日,某高校在读博士郑某在取精室内捐精时突然倒地不起,送医后经抢救无效,宣告死亡。事发后,郑某家属将高校、精子库等相关单位告上法庭。随着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认为高校、精子库等单位均无罪,该事件尘埃落定。
捐精是否会对捐献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呢?本案例中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个,我们来一一作答:
1.短期内捐精4次,高频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吗?
郑某11天内捐精4次,平均2~3天一次,这样的排精频率对于一位34岁(郑某时年)的正常男性来说绝对谈不上过高。事实上,为了保证采集到的精子浓度和活力,排精前禁欲2~3天也是精液检查的最低时限。至于手淫取精的方式,也不会是造成其死亡的原因。事实上,为预防或改善中青年男性常见病——慢性前列腺炎,我们还会建议中青年人群能够保证每周1~2次的规律排精(手淫或性交)。
2.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捐精?
捐精不是想捐就能捐。首先年龄必须在20~45周岁,学历在大专以上,达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健康检查标准,而且最关键的是,精液参数必须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低限。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及工作学习压力状况堪忧的今天,有许多年轻人虽然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精子质量绝对正常,结果精液参数却不忍直视,少精弱精者大有人在。不过这样倒也不算太坏,早发现早治疗。
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遗传性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或病源携带者、精液检查不合格者、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等,都无缘捐精。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自不待言,精子库必须保证纳入的精子都“威武雄壮”,不能带有任何致病隐患;精液检查不合格者则自身也需要去男科就诊;而最后这一项“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除了已知自己重病在身,剩下就只能寄望于精子库的健康体检能够筛出这些疾病了。
那到底能不能筛选出来呢?我们接着看。
3.精子库筛选捐精者的健康体检能否有效检出具有潜在隐患的人?
目前精子库的筛查项目主要集中在传染病、遗传病以及精液检查这三大类别,尤其是对艾滋病病毒的检查,还需要捐精者6个月后抽血复查。而对于郑某这类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虽然也有心电图等筛查项目,但要完全排除,严格说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猝死的发生原因复杂,难以预测。而取精过程中产生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客观上存在诱发隐匿性心血管疾病进而导致猝死的可能。但话说回来,发生此类事件的概率微乎其微。全国各地的几十家精子库运营至今,接纳了数十万捐精者,迄今也只出现了这一例猝死事件,发生概率大大低于社区人群中的猝死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身强体壮的高学历小伙们来说,积极参与捐精,为广大不孕不育家庭带去福音,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善举。此外,我们也不必将个例夸大看待,因为捐精与平常的手淫及性交并无本质区别,引发猝死的原因也在于个人是否患有隐匿性疾病,并非捐精行为所致。
相关热词搜索: 正名 捐精上一篇:科普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下一篇:宝宝吃杂粮主食影响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