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后,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出台了《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今年工信部会同发改委开展《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制定工作。
对于设立行业准入条件,工信部称,是为了“加强源头监管,严格准入门槛”。业内普遍预期,随着一系列规划和措施的出台,中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规范调整期,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但在记者采访本土多个葡萄酒企时了解到,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对《条件》存有疑惑,认为这个新规出发点虽好,但极有可能在制定实施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人担心多头管理会增加企业负担。
一纸《条件》是否会沦为一纸空文?
事件:“新规”启动剑指“安全”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葡萄酒总产值309.52亿元,同比增长29.85%。未来,国内市场对葡萄酒的消费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伴随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企业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公然拿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当儿戏,生产假冒伪劣葡萄酒产品。“葡萄酒作为国际通畅性酒种对社会的影响力比较大,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波及范围将会很广。”葡萄酒资深专家刘世松说,回顾昌黎、民权、通化三个国内重要的葡萄酒产区,因为个别企业的造假行为,全区产业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一夜之间几乎被市场淘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事关葡萄酒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甚至成为影响各葡萄酒产区、葡萄酒生产企业、葡萄酒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三聚氰胺”、“昌黎假酒”、“瘦肉精”事件相继发生后,国家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系列调控措施已箭在弦上。在酿酒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的五年内,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将永久成为食品企业的入门资格。”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通知中也着重强调:“加强酒类综合治理,全面清理不符合经营资质的白酒和葡萄酒类销售单位。加快制定葡萄酒行业规划,完善行业标准。”随后,工信部发布《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表示将啟动《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确保葡萄酒行业有序、规范和健康发展。《条件》涉及内容及具体出台时间尚未确定。
影响:将有三成企业出局
对于新规的制定,葡萄酒行业各方人士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北京龙徽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学军建议,“充分争取各方意见严格立法,法规具有市场通行性和先进性。”刘世松表示,“希望‘新规’高标准严要求,建立起葡萄酒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机制,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据了解,目前葡萄酒行业通行门槛是200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启动的对葡萄酒、啤酒等13类产品实行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即QS认证。葡萄酒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产品标准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有资格从事生产。流通环节则以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务部颁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为规范准则。这种“分段管理”模式,由于多部门管理的繁复,导致酒类不法商贩有机可乘。
尽管如此,业内普遍认为,《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内容主要针对葡萄酒生产型企业。梁学军分析说:“参照工信部此前已经出台的乳制品等食品行业准入条件,这次《条件》重点在生产流程。”刘世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推测《条件》将对葡萄酒生产企业的葡萄种植基地管理、酿酒工艺、原料使用、添加剂等作出相应的规定,“也许会在QS认证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曾经接到过工信部征求意见电话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果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也赞同这一猜测:“工信部的工作范畴管理的是工业企业,其所作出的规范内容只能涉及生产企业。”
刘世松分析认为,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使得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规模偏小的葡萄酒企业将受到巨大的压力,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等达不到要求,将在未来重组中被实施关闭、并购,“前不久乳制品行业更换生产许可证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乳企被淘汰。2010年,国内共有945家葡萄酒企业获得生产许可,以乳业为参照,如果《条件》规范比较严格,被清理的企业数量将在200家以上,甚至更多。”
争议:多头管理的隐患
不少观点认为,上述准入条件的制定及实施将对葡萄酒企业行为形成限制,减少行业的无序竞争,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一些规范的骨干企业越来越受益。至于《条件》能否彻底减少或杜绝假酒,保障葡萄酒安全,净化行业环境,部分业内人士提出异议。
刘世松认为,当前的国内葡萄酒行业比较浮躁,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牟取高利润,以次充好、仿冒名牌、出售假酒等。杨强表示,这些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并不是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比如昌黎假酒事件,其中不少涉案企业的生产设备、酿酒工艺等都是达到行业准入门槛要求符合规定的。他们出现造假售假,不是不具备行业准入资格,而是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感、道德缺失,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行业自查监督机制缺乏等。再看市场上出现的假拉菲、假张裕、假长城,哪一个假酒的出现是因为生产不符合行业准入资格而导致的呢?”
张裕、中粮等一些大型葡萄酒企业高层与部分业内人士都表示,从生产角度来看,国家质检总局的QS认证对葡萄酒生产企业的约束比较严格,规定实施及监管力度也比工信部更强,如果再在生产方面设置另外的行业准入门槛,不仅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而且另一管理部门的加入只会给企业增加管理压力和负担,“最后受折腾的是大企业和正规企业,劳民伤财,毫无意义。”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葡萄酒一般都是由农业部门直接管理,采用一管到底的方式。而在中国,除了农业部门对种植环节进行管理,对葡萄酒生产、流通的产品进行管理的,协会仅有三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工信部等不同的国家职能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规范。这种多部门、多环节、多层面的多头管理机制,没有统一协调,很容易造成管理交叉重合和措施缺位,出现监管和执法的盲点,给酒水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相关热词搜索: 准入 葡萄酒 门槛 提高上一篇:K展见证行业复苏等
下一篇:“后电视时代”的酒业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