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激励作为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手段,其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班级管理积极性,还可以催生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主要立足初中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来谈一谈如何将教育激励理论应用其中。
关键词:教育激励理论;初中班级管理;运用方法
所谓的班级管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纵观众多学者,诸如教育管理学专家贺乐凡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系劳凯声教授等人对班级管理的界定,我认为,班级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合作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的管理活动。从这一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应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而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教师掌握着管理的主动权,学生按章办事,严格遵循教师的要求来行事。立足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僵硬的管理方式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这与班级管理的设定是相违背的。而教育激励是指教师借助各种教育途径或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下,自主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这与班级管理活动开展的本意是不谋而合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落实教育激励理论呢?
一、落实目标激励
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动机,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在初中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教师设定适宜的激励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我一般会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大目标,小步子”的原则来制定目标。小步子可以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作用下,跳一跳够到桃子,完成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的目标;同时又有中期目标,借此作为学生不断进步的保证;而大目标则是学生不断发展的方向。如此,在一环环的目标驱使下,学生自然会在管理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的自信心。我在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常常会采取卡片的形式,将学生近期需要完成的目标一一列举出来。当学生完成了卡片的某一目标之后,则奖给他一张卡片,当集够五张卡片,则可以换取一张中期卡。在积累中期卡的时候,可以完成前期目标,也可以挑战自我完成中期目标,如此集够三张中期卡则可以获得一张奖励卡。学生用这张奖励卡可以换取一个心愿。如此,在一个个目标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激励政策的驱使下,不断地超越自我,为自我管理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言行激励
众所周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班主任需要以身作则,为班级管理的落实起好带头作用,并用自己的言行来激励学生不断发展。我一般会使用以下几种言行激励方法:
1.“言教”激励
“言教”激励就是教师凭借口头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对学生给予激励。我所执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位男同学,其文化课成绩较差,不少学生不愿意与其交往,但是其体育成绩却优于常人。在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我用赏识的眼光来发现该学生的长处,并积极地为其创造机会,使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在每一次的运动会中,我都鼓励该男生参加比赛。该男生不负众望,每次都会为班级赢得一个好的名次。借此,我会在班级中对其给予表扬,使其他学生对其产生好感,并助其对参与班级活动树立自信心。
2.“身教”激励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熏陶作用。所以,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做出榜样,借此激励学生不断前进。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不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到班级之中,总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借此为良好班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还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比如看到果皮纸屑,我会及时地捡起来,并教育学生保持公共卫生,人人有责;在看到讲桌杂乱不齐的时候,我会及时地整理,借此告诉学生做事情应当有条理……如此一点一滴的小事自然会使学生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落实榜样激励
通过对初中生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由此,在落实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我会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在榜样的带领下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比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学优生,他们不但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会超额完成作业。对此,我在教室里开设了榜样角,将优秀的作业张贴在该角上,借此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激励方法之外,我还用到了獎励激励、关怀激励等。总而言之,在初中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借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其在班级管理活动参与中不断地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祥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8,20.
[2]张悦.基于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3(33):150-151.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激励 班级管理 初中 理论上一篇: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初探
下一篇: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