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教育载体:提升社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支点

| 浏览次数:

zoޛ)j馟iM5xM}M4]<mmu_<ky计划、思想意志等社会基础建立起来的“法理社会”。滕尼斯对于“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分,表明礼俗社会更偏重于道德关系和自律的集体归属感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法理社会更偏重于权利义务关系和他律的集体归属感及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来华讲学,介绍了美国社会学界对于“社区”的研究情况,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且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中国学者认为,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王思斌,2016)。[1]

综上所述,社区的概念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地域相邻;二是文化价值认同。因此,社区在本质上应是具有文化价值认同的人群组成的邻里关系组织。基于管理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社区是由政府规定划分的“法定社区”,但又是一种非行政“机构”,社区职能在具体运行上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密切相关,多数是“合署办公”的关系。因而,社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有组织的治理,凝聚居民的价值共识,共同遵守社区规范,维护社区的安定团结局面。

(二)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即教化和培育,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教”和“育”的过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所有的正式和非正式、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专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正式和正规教育。

关于社区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予统一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吴遵民教授根据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自发产生的,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吴遵民,2015)。[2]

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学校教育的一种非正式和非正规的、具有社区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综合“社区”和“教育”的构成要素,可以将社区教育简单概括为:社区教育是为增进区域内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归宿感、加强交流互动、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或社会文化认同教育。

(三)社区教育载体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有力承担者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由相应的载体来承担,换而言之,教育载体是教育活动的具体承担者。尽管我国目前承担社区教育活动的各地区社区教育载体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他们具有共性,即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常以政府举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的形式开展”(沈光辉,2015)。[3]从政府层面看,社区教育的载体包括省、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主要承担社区教育活动的工作计划、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指导、组织、管理职能;从学校层面看,社区教育的载体包括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以及由社区承办的老年大学和由成人院校和职业院校专门设置的社区教育学院(分担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教育课程),主要承担社区教育的课程计划和具体的课程教学任务。

我国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等社区教育载体出现得较晚。独立建制的社区学院作为社会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产物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更多的社区教育载体都是依托于某些教育机构或学校而建。在终身教育理念下,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身,是具有社区性、综合性、职业性特点的地区高等院校(郑淮,2014)。[4]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 支点 载体 有效性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