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实践研究抽象概括不够、理论研究实践价值不高、研究方法简单落后、忽视学科特色的追求、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研究水平的提高。对这些方面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问题 反思
[作者简介]陈志强,汕头大学高教所硕士研究生;康全礼,汕头大学高教所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广东汕头 5150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行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总结建国50年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如下特点:起步虽晚,发展迅速:联系实际较紧密,涉及面广;学科研究成果丰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中开展较早、成果最丰富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在繁荣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深刻地反思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现实情况,以提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
一、实践研究抽象概括不够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际工作者占主流地位,研究内容偏重于政策研究、高等学校内部的实际管理工作研究,这些研究虽有与实际结合密切的优势,但许多认识尚处于经验层次,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其指导实践的价值也就极为有限。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模糊、混乱。学科的基本概念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基础,准确和统一是概念的基本要求。而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许多概念使用得模糊、不准确,缺乏明确的定义特别是规范的学科定义。另外,概念混乱、不统一。许多研究者在同一论文、著作中不能始终如一地理解和使用同一概念,而随个人的主观意愿随意变化其内涵。如高等教育管理,有时单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有时又集中论述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又如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不加区分地使用,等等。这些都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混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概念系统本身的不规范,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体力量产生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他们了解实际,有较好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背景,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管理学学科教育的经历,使他们在论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使用的相关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与教育科学既有的概念不协调,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相混淆,严重影响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高等教育管理学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而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体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论文集,此后,高等学校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材或著作大量出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人把这些体系归结为5种,即工作体系、职能体系、原理体系、方法体系和系统体系,如果从经验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的角度看,真正称得上理论体系的著作还是较少的。由于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和构建逻辑(范畴逻辑)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使一些理论体系还存在着不完善的状况。
二、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不高
实践价值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生命所在,也是其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1980年以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已有多方面的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许多成果对科学决策起了很大作用。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都汲取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但与整个研究规模及数量相比,这仍显得过少,理论脱离实践仍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突出问题。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应主要服务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一旦脱离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论工作者缺乏实践意识。许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不从实际问题出发,而是从已有或新的理论出发,去推演和发展出更新的理论,越过了实践层面,进行纯粹的理论思辨,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脱离现实的理论问题结果变成了实质上的“虚拟问题”,失去了实践价值。第二,缺乏中介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理论与实践的沟通需要中介环节,而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提高理论的实践价值除了要改变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思维习惯外,还要保证中介渠道的畅通。首先,要加强教育实验。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先要进行实验以检验其合理性,然后再进行推广。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成果的传播、推广。第三,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项目的立项到成果的评价,都应加强监督,强化其实践价值。另外,要加强科学决策和政策咨询,发挥理论的实践作用。
三、研究方法简单落后
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亟待改进,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少被引入,即使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仍缺乏方法意识。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体现着研究的水平,而目前的这种状况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颈。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不管是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思辨研究较多,研究成果大多是感想式的、思考性的、主张式的或指示性的,很难说有什么科学性。比较突出的缺陷有;第一,实证研究不足,特别是缺乏系统化的实证研究。常见的观察、调查、数理统计、定量分析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使用得也较少,实验研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只是一味地追逐热点、解释政策。第二,定性研究(广义的)中田野研究(实地研究)、行动研究不足。田野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应用很广的一种研究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设身处地地体会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行动研究强调行动,强调科学合理地改进,而我们的许多定性研究只能算是思辨研究。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缺乏研究方法的培训和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认识与应用。第二,研究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研究者急于出成果而不做扎实的研究工作,不愿花过多时间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很少提及数据的采集过程、分析数据的方法以及怎样由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数据与理论的关系很不清楚,使人往往怀疑其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即使在定性研究(含质的研究)上也不愿花时间去实地研究,而只是满足于进行简单的思辨推理。第三,评价机制不合理。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漠视方法论。“思辨”的产物往往被视为学术论文,而基于数据分
析的论文则只能称作研究报告,这种不良的导向自然会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产生影响。
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水平必须提高方法论意识,加强方法论及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更新观念和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另外,还要科学地认识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没有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加之高等教育管理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必须从其他学科吸取和借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并结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来加以改造;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还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复杂的高等教育管理现象。
四、忽视学科特色的追求
一门学科的特色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角度,有属于自己的理论构架和科学结论。高等教育管理学尚未形成学科特色,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较少,许多高等教育管理学著作的理论框架是移植管理学或普通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内容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混合,缺少创造性和深入的研究。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特点的一些问题,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责任与高等教育管理等很少有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著作涉及。这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声誉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忽视学科特色追求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作风的轻浮。许多研究人员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热点问题,随着表面问题走,没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也不愿对体现学科特色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致使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著作虽多,但缺乏个性,更缺乏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色。
伯顿·R·克拉克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高等教育工作按学科和院校单位构成纵横交叉的模式。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应从理论上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其特殊矛盾,揭示其特殊规律,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特有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当然,高等教育管理学要以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但高等教育管理学又必须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性,形成学科特色,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显示其价值的关键。
五、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基本上是一种“解释性”的教育管理学,它的认识方式是“接受性认识取向”。所谓接受性认识取向,是指研究者以一种理所当然的、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毫无疑问的态度,对认识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掌握、接纳、认同、信任、支持、赞赏等相类似的、综合性的认识观念和意识。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尤其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和理论的态度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偏重政策性研究,多是对政策的说明或注释,对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争论较少,对现实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与接纳,缺少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这种“跟风”的解释必然使高等教育管理学失去其价值与地位,对现实或政策的正面关注更多,不愿触及负面现实,缺乏学术研究的勇气与精神。另外,在理论方面也缺乏批判与反思精神。这些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旦受接受性认识取向的支配,对现实与理论研究就很容易表现出顺从性和信赖性。而这种顺从与依赖,又可能导致新的武断乃至更严重的专权,使学术自由与学术研究遭受损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比较注重实用性,而对批判反思却关注不多、强调不够。确证、解释高等教育现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必须确立一种“批判观”,要对理论和实践当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常识、不证自明的真理进行质疑、审视、追问、批判。有人认为,批判反思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属性,这是由教育管理现象本身的否定性和学术研究的要求决定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大量负面与否定性研究,正是不断地向人们的思维和当前的理论提出挑战,并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美国高教界在1970—1972年两年间就出版了大量反思高等教育的著作:《无政府的高等教育界》、《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大学》、《高等学府内的混乱状况》、《高教政策的破产》、《美国大学的灭亡》……这种对高等教育的忧虑与反思促进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管理实践的改进。
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有的是由于学科本身不成熟造成的,有的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正视与反思这些问题,并在研究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获得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管理 反思 研究下一篇:风险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