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提供多层次服务,推进适度规模就近入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 浏览次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人大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提供多层次服务,推进适度规模就近入学情况的报告》。为审议好报告,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曾维艳的带领下,深入县教育局,天城城区学校,肖岭、沙坪、高枧、金塘、桂花泉、路口等6个乡镇,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代表座谈、走访学生和家长等方式,对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征求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绩

近年来,县政府及教育局为满足人民群众“上得起学、能上好学”的需求,努力加大教育供给侧改革,在面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教育公共产品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解决群众就近入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一)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城乡教育网络逐步完善。一是针对我县人口迁徙呈现向县城、乡村集镇动态聚集的新特征,扩大城区教育产品的供给。新建了集崇阳一中、崇阳职校、大集中学、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城幼儿园于一体的教育城,新建扩建了实验小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第六小学等城区小学,加快了城郊卫星学校如华楚坳小学、龙背小学的建设,有力满足了城乡家长多样化就学需求。二是针对农村人口出生小高峰,根据各乡镇实际和部分村组要求,加大乡镇完小改造力度,恢复了部分初小及教学点。同时加快乡镇、农村学校软硬件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扩大招生容量,为群众提供更多选择,为就近入学打下硬件基础。

(二)扶持了薄弱点发展,城乡教育差距有效缩小。教学设施方面,农村快速赶上。我县按照“全面改薄”计划,结合“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等项目,为农村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极大改善提升了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如我县沙坪镇堰市小学、天城镇华楚坳小学等一批薄弱校点经大力扶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后,生源都迅速回升。师资配备方面,农村反超城市。2012年开始,我县抢抓省新机制教师招聘政策机遇,大力争取指标,为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师资薄弱学校共补充新机制教师467人(其中2016年辞职16人,现在岗451人)。2015年以来,我县连续三年实施“国培”计划,大幅提升我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极大突破了农村薄弱校点师资不足不优瓶颈,大力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数量和质量均衡。

(三)推进了信息化教育,城乡数字鸿沟逐渐填补。一是开创“联校网教”新模式。2014年,我县开始实施“联校网教”,在县实验小学创建了“联校网教”中心,首批建成6个主讲教室和农村薄弱校点的22个听课教室,择优调用10名音乐、美术、英语专业主讲教师,按统一课表和作息时间,向农村联网校点进行授课,实现三科优质教学资源向乡村延伸传递。参与座谈的学生家长谈到,“联校网教”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县城孩子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孩子在网教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效果很好。二是全面推广应用学乐云教学平台。2016年3月起,全县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全面推广应用了学乐云教学平台,利用平台实现了全县教师教案、课件、同步授课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有效补齐了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衡的短板,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四)实行了集团化办学,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09年开始,我县不断创新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成功探索并广泛实施了两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一是“1+x”联校一体化。即以一个乡镇完小为核心,与相邻的若干薄弱校点(初小、教学点)联合办学,以一个优质办学实体统领多个薄弱办学实体,构建集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办学联合体。目前,我县实施“1+x”联校一体化办学的主体学校共34所,在规范薄弱校点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农村薄弱校点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主校+分校”教育集团。着力打造了大集中学与金塘分校、天城中学与高枧分校、实验小学与龙背分校、二小与郭家岭分校,二实小与鹿门铺分校、四小与花山分校等七个教育集团,由主校向分校输入优质师资、校政管理模式、教学教研模式、文化特色创建、师资培训培养等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扶持分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了弱校孵化升级,有效推进了弱校服务范围内学生回流就近入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根据数据统计,我县义务教育阶段90%以上的学生实现就近入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老百姓观念的改变,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择校上学。

(一)城镇化大背景下,城乡生源松紧不断加剧。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结构变动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从而出现学龄人口“城市过密”、“农村过疏”的问题,导致城区学校的扩建扩容速度跟不上学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大班额、超负荷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许多昔日数百人的学校如今剩下几十人,部分教学点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天城镇松柏教学点只有1个学生,配备正式老师1名;桂花泉镇仙坪教学点只有2个学生,配备省招老师1名。

(二)受社会环境影响,百姓期盼得到优质教育。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普遍化,就业形势紧张,竞争日益激烈,“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化思想强化了教育功能,教育在择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强,老百姓对优质和特色教育的需求急速膨胀。农村学校教育生源大量流失,易陷入学生少,学习氛围不浓,老师教学激情不高,教学成绩不凸显,生源继续流失的恶性循环。

(三)群众思想未转变,对农村学校关注度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受教育水平已经成为影响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要上学”向“上好学”转变。虽然县委、县政府、县教育部门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农村学校关注度较低且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认为城乡教育投入、师资配备上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受到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择校上还缺乏理性。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受访群众认为城区教育优于农村,在城区上学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希望有条件让孩子到城里上学。

三、对提供多层次服务,推进适度规模就近入学的建议

(一)据实合理调整校点布局。一是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城镇化进程趋势,加快城区学校扩容扩建速度以满足城镇化带来的适龄儿童、少年日益增长的进城就读需要。建议在城郊新建2所小学,加大城中村、城郊村小学改造升级力度,以缓解城区学校压力。二是要认识到“就近入学”不是“最近入学”,并非就读离户籍地址直线距离最近的学校,而是指相对就近所属地段的学校。《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建议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统筹科学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有些教学点要恢复或升为初小,有些初小要升为完小。

(二)增强教师资源的流动性。增强人才流动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大校际之间师资力量的流动交流力度,保证校际间师资合理均衡配置,按需及时补足教师数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拓展城乡名优教师规模;建议进一步推行能上能下和轮岗换岗用人机制,在相关政策允许下选拔一批农村教师(含省招老师)到城区、城区教师到农村交流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向农村幅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注重农村学校宣传工作。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学生了解全县教育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学校快速发展的成果,增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了解和信赖,转变人民群众城区教育一定优于农村教育的观念。建议选择1-2所办得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农村小学,就学校设施、教学质量、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广泛宣传。

(四)精准发力保障全面发展。要继续加大对薄弱学校软硬件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学校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要精准施策,确保农村教育投入与当前学生规模相匹配,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解决部分教师非师范类毕业、没有教学经验,信息化教学不熟练等问题,提升教学一线的整体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教师真正能扎根乡村,安心任教;要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确保贫困学生应助尽助,不让贫困孩子因家校距离较远而失学。

相关热词搜索: 就近 多层次 适度 委会 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