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情况简介
(2013年3月)
2012年,面对诸多挑战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工作总要求,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保稳定、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33.67亿元,同比增长10.0%,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9%,第三产业增长9.9%。财政收入完成214.15亿元,增长19.4%,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56亿元,增长28.4%,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历史性地跨上“双百亿”台阶,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100项,列入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进度和开工率均居全省前列。旅游服务业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创收分别增长40.3%和47%,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型能源业新增风电装机62万千瓦,累计装机571万千瓦,并网485万千瓦,继续领跑国内风电产业。沃尔沃发动机等一批装备制造业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显著提升。二是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投入扶贫资金80亿元,超过前十年扶贫投入总和,3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建各类蔬菜棚室14.6万个,相当于之前存量大棚的总和。各个贫困村都明确了主导产业、扶贫项目,致富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开放合作开创良好局面。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3.7%,直接利用外资增长80%,增幅居全省前列;进出口总值及出口额分别增长18.2%和24%,增幅在全省领先;引进市外资金增长37.9%,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同32家央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76项。与北京市签署了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对接北京取得重大突破。四是农业生产实现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增长4.5%,增幅居全省前列。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生产,规模种植和养殖数量有了较大增长,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5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坝上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五是城市建设转向内涵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5%,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街道景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成功引进世贸中心项目,成为国内首个与世贸集团合作的三线城市。六是民生保障取得明显成效。认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百事惠民”活动,年初确定的123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402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房建设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开工率、竣工率、分配率居全省前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8%和16%,增速分别超年初目标2.8和5个百分点。
2013年,我们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勇于担当,实干苦干,绿色崛起,奋力争先”的总要求和全会确定的目标,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我们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和主攻方向,集中抓工业,优先抓工业。把新上工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全市力争规上企业新增60-80家。二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力争有10个以上超30亿元的大项目进入省直接推进行列。紧紧抓住“首都经济圈”规划的重大机遇,深化与央企的合作,积极推动《京张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的落实。三是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腾飞”计划,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原则,县域强县要对标省内经济发达县(市),增创优势,争先发展,力争尽快进入全省县域50强、30强;弱县要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力争尽快达到全市中等县域发展水平。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奶业、蔬菜、果品三大产业“扩模提质”工程,培育壮大农业加工和市场销售龙头,集中力量扶持30个现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同时积极拓展与冠卓、雨润等国内知名企业和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的合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到62.5%。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推进各项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135万亩、草地治理23万亩、水土保持治理400平方公里。五是加速旅游产业大发展。实施好100个旅游重点项目,重点围绕冬季滑雪、草原避暑、始祖文化等特色旅游包装和推进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叫响“大好河山张家口”旅游品牌。力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600万人次,收入突破160亿元。六是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主城区完成1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每个县城至少各建1所标准化小学和示范性幼儿园,全市农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实施好3所市级医院、12所县级医院、65所乡镇卫生院、4个农村急救中心等项目建设,并争取列入国家支持范围;加快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馆(站)建设,实施好列入省规划的15个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六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全面落实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动各类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如期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对贫困村要资金捆绑使用,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造血机能”为主,争取实现扶贫重点村“户均1个设施大棚或1个养殖项目”目标。高标准推进中心村建设,实施饮水工程、危房改造、路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1348个;组织劳务输出50万人。全年计划安排扶贫资金xx亿元,确保40万人稳定脱贫。
2012年党建工作着眼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一些领域探索形成了许多新经验,创出了一批好典型,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是基层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选派1297名干部,对全市457个村进行驻村帮扶。活动开展以来,累计走访群众10万余户,撰写调研手记、民情日记10.5万多篇,解决群众实际困难8500多个;整合市直部门、所在县区、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合力,谋划实施“十件实事”项目12236个,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累计总投资90251万元,真正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二是深入开展“三增一做”活动。深化创先争优,以增强群众观念、增强自治组织、增强惠民措施、做群众贴心人为主题,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群众观点教育,建立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和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582名市级和县区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帮扶623个农村、社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改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式,不断完善“三进三同三联”做法,大力推行部门开放日和民情恳谈会制度,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与群众的感情。三是推行“六位一体”村级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和谐促进会“六位一体”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保障、村代会议事决策、村委会管理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格局,实现了从干部定事到群众理事、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村官自治到村民自治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农村科学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日报内参》第1904期刊发了《张家口推行“六位一体”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滨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建立“六位一体”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四是探索建立乡镇“三三”为民服务体系。在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信访调解中心、党员教育中心,集中服务、代理服务、上门服务,信息平台联系、连心卡联系、恳谈会联系的“三中心、三服务、三联系”服务体系,强化了乡镇管理服务职能。五是完成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对全市11438个基层党组织采取星级标准进行评定,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普遍实现晋位升级。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继续完善“一定三有”机制,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意见,1645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推进了农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社区和非公党建。全面落实“三有一化”,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区编制、经费、用房保障标准,夯实了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全市21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成立律师行业等六大行业党委,强化行业部门党组织领导。抓好党员教育管理。优化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模式,探索建立了校园+场园的“双园”培训模式,得到回良玉、张庆黎同志肯定批示。加强了驻京流动党委的工作力量,提升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2013年党建工作按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深化加强基层建设活动为载体,按照市委提出的“三百四五”(三百:农村、社区、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百分百覆盖,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百分百覆盖,机关干部联系群众百分百覆盖;四五:每周五为群众事务代办日,每月5日为领导干部走访日,每月15日为基层民主议事日,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为抓手,突出加强“三个建设”,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着力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党员集中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二是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带动优势,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村居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继续深化拓展“一定三有”、一清四议两公开、“六位一体”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真正形成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选准配强班子,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化解矛盾有办法的干部放到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位置上来。通过省市县乡“四级联考”方式,加大为乡镇招录公务员的比例,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增强基层班子的活力。二是实施全员培训,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确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继续开展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工作,不断增强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三是纯洁党员队伍,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把好入口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适度控制党员发展规模。深化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制度,真正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服务群众职能、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来,主动帮助群众排民忧、解难题、办实事。一是增加要素供给,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保证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做到“全覆盖”的同时,突出“真联系”,经常深入联系对象,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乡一级探索实施“四个一”,构建党联系群众的新型纽带:给乡镇下放一批权力,增强乡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和对村一级的带动能力;建立一个便民服务中心,让群众不出乡就能办理各种事项;建立一套民情档案,准确掌握每个村每个群众的情况;为每户群众发放一张连心卡,让群众随时能联系到乡村两级主要干部、乡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包村干部。三是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动员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投工投劳、出谋划策,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美好家园。
相关热词搜索: 某市 党建 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 简介
上一篇:供电局廉洁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