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分析某市艾滋病的具体情况,包括艾滋病毒的传播特点,艾滋病毒感染者(HIV)的情况以及艾滋病人(AIDS)为什么死亡,阐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死因构成。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中国西部某市2011年—2012年HIV/AIDS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并进行人口学特征、死因构成和病死率等情况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现HIV/AIDS病人2460例,男性84.48%,女性15.52%,平均年龄46岁;病死率5.73%,在141例死亡的HIV/AIDS中,死因属于与艾滋病疾病相关症状的占70.92%,艾滋病无关疾病及外因占29.08%;死于艾滋病相关症状的100例病人中,有26例已接受抗病毒治疗,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结论 艾滋病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为受艾滋病相关疾病的直接影响。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艾滋病人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艾滋病;死因构成;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4(c)-0172-02
近年来,艾滋病(AIDS)成为全球范围的最重大卫生学挑战。目前在中国,艾滋病已然位于传染性疾病所致死因中的前列,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也比其他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中国卫生部通报的情况为,2012年10月底之前在中国累计报告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和艾滋病人总数为492 191例,而存活者为383 285例。人体在被艾滋病毒感染后,由于人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会大幅度减少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被细菌感染或者出现肿瘤,严重者会致死[1]。从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等几个指标分析,受艾滋感染的人群可以总结出艾滋病的危害范围和程度,为控制该病毒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分析该地区2011—2012年的艾滋病发病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法
依据ICD-10编制的定量的"艾滋病死亡原因调查表"获取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死亡情况、生前疾病及艾滋病死因推断相关内容。采用抄录和入户两种方式获取调查对象的信息。使用依据ICD-10编制的"艾滋病全死因编码表"对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进行推断、编码和分类。
1.2 方法
在获取艾滋病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时,采用“艾滋病死亡原因调查表”,这是由ICD-10编制的。主要从人口学特征、生前疾病、死亡情况等大面进行推断,分析艾滋病人的数据。才获取病例信息时,主要采用抄录和入户两种方法。依靠以上两种方法推断、编码和分类艾滋病死亡的根本原因。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并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为问卷调查并经过核对而录入的数据,分析之后还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规范。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截至2012年l2月31日,全区县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 460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3.70%,艾滋病病人36.30%;男性2 080例,女性380例,男女比例为5.47:1,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年龄46岁,其中30~4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为47.97%。具体年龄组构成比分别为0~19岁组9.35%,20~29岁组21.95%,30~39岁组26.02%,40~49岁组17.48%,50~59岁组14.22%,60~69岁组8.54,70~79岁组2.44%;累计报告死亡病例占5.73% (141/2460)。
2.3 职业分布
在2 460例艾滋病疫情报告中,艾滋病发病数居首位的职业是农民,为34.96%;其次为无业或待业人员,为17.89%。
2.4 传播途径分析
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异性性传播70.73%,同性传播23.98%,注射4.47%,输血0.41%,其他途径0.41%。
2.5 死因构成
2011—2012年该市共有141例死亡病例,艾滋病相关疾病(A)所致死亡占总体死亡病例的70.92%。艾滋病无关疾病及外因(B)所致死亡占总体死亡病例的29.08%,见表1。
2.6 艾滋病人死亡比例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该区域的艾滋病人有2 319例存活,同时,通过调查发现2011年—2012年已经死亡的艾滋病人有141例,占到5.73%。死于艾滋病相关症状的100例病人中,有26例(26%)已接受抗病毒治疗,84例(8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
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分布在性别方面呈现明显的单峰状,两个峰值分别为30岁和40岁。而在年龄上相差较大,最小的仅为24岁,而最大的为74岁。很据以上的分析,在30~49 岁这个年龄段并没有症状的艾滋病患者,在没接受治疗的情况,见表2。
2.7 艾滋病人确诊到死亡持续时间
在100例确诊为感染HIV病毒的艾滋病患者距离死亡最多为3个月,占42%,其次为l2个月以上,占3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该市艾滋病流行人群多为20~40岁的男性,其中75%为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及无业人员,由于他们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且自我防范意识不足,不利管理而造成这种局面。艾滋病宣传教育重点应放在农村的青年男性群体上。死因属于与艾滋病疾病相关症状占70.92%,该研究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的死因大多数为机会性感染,与国内其他领域的研究结果相似的是,结核病、真菌病和原虫病是感染的主要内容[2]。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结核,因为在结核免疫中CD4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和HIV/AIDS患者合并后减弱了患者的抵抗力,因此必然导致病死率高[3]。
有一部分艾滋病感染者的死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艾滋病。调查发现,有42%的死亡者是从确诊到死亡在3个月内。在调查的100例患者中,有84例并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这就会导致他们受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病情,这就因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而导致死亡。国内外已经证实降低艾滋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4]。提高早期艾滋病,诊断率和改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会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同时可以防止新的艾滋病和结核病感染。所以,基层医疗体系需要建立健全,提高对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管理,真正做到有效地防范,从而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真,刘康迈,危剑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0-36.
[2] 许云亚,霍松,吴欣华,等. 132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特征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6):513-516.
[3] 卢瑞朝,徐彩玲,李琦. HIV/AIDS合并肺结核54例死亡病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7(4):314-316.
[4] Zhang F,Dou Z,MA Y,et a1.Effect of earlier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n d increased treatment coverage on HIV-related mortality in China:a national cohort study [J].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1(7):516-524.
(收稿日期:2015-03-02)
相关热词搜索: 某市 病患 艾滋病 中国西部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