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的道路旅客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旅客运输的多样化,形成了连接大中城市、沟通乡村、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而农村客运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有的仅能够满足群众日常出行的需要,有的连日常出行都不能满足,这与客运的公共化、规范化、网络化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推动农村客运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现就XX县农村客运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发展的对策。
一、XX县道路客运现状
XX县总面积345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98%以上,13个乡镇,187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45.86万人。全县境内拥有公路5514公里,其中省道75公里;县乡公路591公里;村级公路3426公里。现有客运车辆260辆,其中:公共车18辆;出租车100辆;班线客车132辆,客运班线33条,其中:县内21条;县际7条;市际5条。各乡镇均有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7个。全县乡镇村均通公路。
二、农村客运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公路客运存在着以下问题。
1、农村客运运力与运量配置不平衡。由于农村人口是自然居住,运量相对分散,且时限性较强,相比来说,过年、过节、农忙季节和集贸市场赶集日等客流量比较集中;其余时间客流量小,运力过剩,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
2、农村客运发展滞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县乡村公路等级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对出行需求增长,而乡村间目前尚无客运班车,农民出行、赶集主要靠步行、搭农用运输车辆、摩托车,与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
3、运输秩序有待规范。由于农村客运受运行模式的限制,运输出现“真空”,部分机动农用车、面包车、摩托车等车主受非法利益的驱使乘虚而入,满足农村乘客的需求,如石洞寺到云凤公路路口,每天都有摩托车在路口等待拉客,凤城嘉恒大酒店路口、凤城茗都商城路口等每天都有部分面包车、农用车,开往清水河、荣尚、红塘等村。而这部分车辆无客运从业资格证,安全系数低,车主和农村乘客安全意识淡薄。运政执法部门虽然每年都严厉打击,但因取证困难,仍屡禁不止,不但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农村客运发展对策
目前,国家汽车下乡政策实施后,乡村农户有的已购有面包车,乡乡村村已通公路,客观上解决了农村客运硬件问题,现需解决软件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道路客运发展步伐,既是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宜疏不宜堵,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1.立足发展,科学规划。要结合农村公路修建改造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现实、适当超前”的原则,构筑起县—镇—乡—村的四级农村客运网络,建立“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客运网络新机制,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实惠的乘车条件。
2.拓展资金渠道,加快站点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要按照农村道路运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根据旅客流量、流向和群众需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条款结合,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站场网络,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客运企业投资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站点建设。
3.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企业改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道路客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众多弱小分散的经营主体可通过兼并、参股等形式进行企业改制,走联合经营之路,组建运输集团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运输实力和服务质量。
4.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根据农村的地形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发展乡村客运线路,打破传统客运“三定”(定线路、定班次、定站点)原则,根据运量合理调配动力,可开通月班车、隔日车、学生车、赶集车、公布客运经营者电话进行电话预约订车等方式,方便群众,减少资源浪费。为缩小城乡客运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改革现有客运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大力推行农村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
5.结合实际,加快车辆更新。按照提高运输服务品质、适应市场需求和确保安全的原则,对农村客运班线车及时进行更新,严格农村客运车辆市场准入条件,严格限定营运车辆的使用年限,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6.出台优惠政策,减轻客运企业负担。针对农村客运市场存在的高风险、高成本等现象,制定出台有利于客运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农村客运企业负担。
7.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公安、交通、城管等执法部门加强联合,加大对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并形成长效机制,净化客运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8.加强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利用电视、广播、标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同时,结合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市场化、规范化、合同化,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的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 我县 客运 几点思考 农村 市场
上一篇:乡镇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