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挑战,遭遇到许多新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形成发展合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格局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这种变化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增加,使党的群众工作中的利益调整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改革的过程说到底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不断调整、并因之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革,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促使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益矛盾特别是物质利益矛盾异常突出,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社会成员之间,由于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从而导致物质利益差距不断扩大。二是产生矛盾的问题相对集中,群体性、过激性矛盾增多,有时还相当尖锐。三是出现矛盾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是各种利益矛盾和非利益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许多矛盾并不单纯是由一个方面因素引起的,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合理调整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内部矛盾,已成为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推进党的群众工作能否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使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层次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阶层,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等社会阶层外,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发生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一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党的群众工作的角色认知面临多样而复杂的选择。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不同社会阶层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因之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和处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将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对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势必会导致工作着力点的偏差,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削弱。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流,群众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使党的群众工作的思想教育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观念、效率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另一方面,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社会存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在当今,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维意识日趋活跃,文化素质日趋提高,精神世界日趋复杂。这就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4、随着党的执政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党的自身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党与群众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前与执政后党的自身地位的变化,对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改革前与改革后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于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赋予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脱离实际的危险。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党情所面临的深刻变化、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进一步探索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将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努力探索加强与改进群众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一切脱离群众的倾向和行为进行毫不留情的斗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思想上的巩固才能保证行动中的坚定。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筑实牢固的思想基础。为此,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程度,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尺度。是不是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问题,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合格的根本标准。其次,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完整统一。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既是对党的历史上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经验总结,也是做好今后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进党的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认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考验,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2、必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作风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其核心就在于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条件。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享受,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必须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勤政为民,真抓实干,务实求真,把解放思想的开拓精神与扎实工作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坚决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才能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群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努力克服消极因素,铲除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惩治腐败。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直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也是造成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关系疏远、紧张甚至尖锐对立的重要原因。严厉铲除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遏制、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树立清正廉洁形象,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措施。
3、必须善于化解内部矛盾,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利益基础。
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正确处理和善于化解人民群众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会越来越多,而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比较尖锐。从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上一致的内部矛盾,而不是一种对立的矛盾。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得不到及时地化解,也可能会使简单的矛盾得到更进一步激发,从而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甚至于成为一种对立的矛盾。应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各种矛盾都尽可能地消解在萌芽状态,保持人民群众生产、工作、生活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实现群众利益上来。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是检验党的群众工作有没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如果说了一大套,搞了很多工程,最后没有落实到群众的具体利益上,那么群众工作就没有成效。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难解忧,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不真的重要试金石。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善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应通过党的群众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人民群众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的各项工作能真正落实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只有充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4、必须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基础。
我们党在长期的群众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方式方法还可以继续运用,但有些方式方法已经过时,同时出现新的情况也需要探索新的工作对策。我们应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觉性,保持坚定性,发挥创造性,富有针对性,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带领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建设来加以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增强群众工作的规范性,保证群众工作的经常性,促进群众工作的稳定性。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才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活力源泉所在。健全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必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群众工作责任制度、群众工作评价反馈制度、群众工作监督约束制度等制度体系,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只有把群众工作用各种制度规范起来并切实落实下去,群众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不断完善群众工作的管理体制,理顺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探索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就是应逐步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实施机制,逐步完善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的责任机制,逐步健全一切以群众的意愿为转移、以群众的利益作标准、以群众的得失来评判的监督约束机制。
上一篇:某县县域经济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乡镇妇联庆三八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