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多层螺旋CT用于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 浏览次数:

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接收的肺癌患者106例,由病理类型分组,其中小细胞肺癌53例作为A组,另53例为肺鳞癌作为B组,两组患者经病理检验和支气管镜检查均诊断为中央型肺癌。A组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23±7.15)岁;TNM分期:Ⅳ期13例,Ⅲ期27例,Ⅱ期2例,Ⅰ期1例。B组中,男性40例,女性13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1.24±7.08)岁;TNM分期:Ⅳ期21例,Ⅲ期28例,Ⅱ期3例,Ⅰ期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接受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具体操作:仪器选用64层螺旋CT机,扫描前需指导患者采取仰卧姿势,且两手需上举呈现抱头状,告知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同时将扫描电压设置为120 kV、自动重建为0.625 mm、扫描电流设置为150 mA、层距和层厚均设置为5 mm,螺距控制为1、矩阵调节为512×512,之后采用64层螺旋CT机从肺尖扫描到髂嵴处或耻骨联合位置,待平扫完成后,可增强扫描,即为患者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比如碘海醇、碘帕醇或者碘氟醇,注射速度为3.0~4.0 ml/s,指导患者胸腹部屏气后,对其静脉期和动脉期进行一次性增强扫描,60 s后对其门静脉期腹腔和肝脏实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然后合理调整重建图像层距和层厚(均为1.00~1.25 mm),把扫描图像传送到相应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处理,最后由2名及以上的专业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对重组图像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共同得出准确、科学的诊断结果[3-5]。

1.3评析标准分析和对比  两组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其中主要有密度、性状、强化形式、支气管形态、阻塞性改变、淋巴结融合、淋巴结肿大、大血管侵袭、远处转移、胸膜转移和心包积液等;同时对小细胞肺癌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多层螺旋CT扫描影像特征对比  A组均匀密度、不规则形状、均匀强化形式、支气管狭窄通畅、无阻塞性改变、淋巴结融合、淋巴结肿大和大血管侵袭等影像特征概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远处转移、胸膜转移和心包积液等影像特征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多层螺旋CT影像图对比  根据图1所示,对中央型鳞癌来说,A图表明出存在阻塞性肺炎,而右下肺支气管未被全部阻塞,B图表明出肿瘤钙化,且大叶性支气管存在截断症状;对中央型小细胞肺癌而言,C图和D图均表现出纵隔淋巴结融合,待增强扫描可见纵隔淋巴结呈现出均匀强化。

2.3小细胞肺癌多因素分析  由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引发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支气管狭窄通畅、肿瘤均匀强化、淋巴结融合(P<0.05),见表2。

3讨论

肺癌指的是从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上皮、腺上皮细胞以及肺泡上皮出现恶性病变而引发的肿瘤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6],而小细胞肺癌和肺鳞癌是中央型肺癌较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作为一种低分化肿瘤,小细胞肺癌来自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且该肿瘤细胞会朝向气管腔外生长,具有不规则形状、圆形等形态,患者气管腔会由于受到压迫而狭窄,但其黏膜仍然较为光滑且通畅,当病情发展到晚期时,呈现出支气管阻塞或截断等症状[7,8]。肺鳞癌也被称为肺鳞状上皮细胞癌,来自于支气管上皮,其肿瘤细胞主要表现出菜花、息肉等形态,极易向着气管腔内生长,在发病初期,由于肿瘤的压迫,支气管会出现截断或狭窄等情况,从而形成阻塞性改变,最终发展成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等疾病[9]。因此,需要为小细胞肺炎与肺鳞癌患者提供准确、科学且安全性高的鉴别诊断方法。而多层螺旋CT是在普通CT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普通CT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准确率,且可以借助多平面重建技术从多方位、多层面来扫描、观察患者肺部病变,从而清晰反映出肺癌肿瘤的密度、形态、肿瘤位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也可全面观察到肿瘤淋巴结转移、肿大、融合等情况,为肺癌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均匀密度、不规则形状、均匀强化形式、支气管狭窄通畅、无阻塞性改变、淋巴结融合、淋巴结肿大和大血管侵袭等影像特征概率高于B组(P<0.05),两组远处转移、胸膜转移和心包積液等影像特征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根据两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可知,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多呈现出均匀强化、密度均匀,但钙化症状较少,而中央型鳞癌存在肿瘤钙化,且强化不均匀。出现这一影像差异的原因与肺癌肿瘤坏死和供血等有关,当肿瘤坏死或供血不足时,肺癌钙化会减少,同时由上述结果得出,小细胞肺癌分化程度较低,但恶化程度高,且多呈现出淋巴结肿大和融合影像特征。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发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支气管狭窄通畅、肿瘤均匀强化、淋巴结融合。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用于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反映出两种肺癌类型的影像差异,即小细胞肺癌多表现出不规则或长圆形、均匀强化、均匀密度,未阻塞性改变,气管狭窄通畅,而肺鳞癌多表现为圆形、不均匀密度和强化,同时存在阻塞性改变,气管多为截断状态,且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在小细胞肺癌和肺鳞癌临床鉴别诊断中。

参考文献:

[1]李小会,刘国艳,刘雪梅.中央型小细胞肺癌与鳞癌的多层螺旋CT比较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6):825-826.

[2]肖永鑫,刘士远,于红,等.串珠征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1):31-34.

[3]张斌.TTF-1、CK7、P63、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138.

[4]刘博,袁建军.64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49.

[5]陈亮.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40-141.

[6]鲁慧静.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2):80-82.

[7]李铭,段成洲,王绍龙,等.64排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9):952-953.

[8]卢万里,黄壮士.增强CT在判断肺癌手术切除可行性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47-49.

[9]石德峰,鲍天萍,刘冲,等.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6):1106-1109.

[10]李培秀,徐晓磊,都日娜,等.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螺旋CT与PET/CT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8):84-86.

收稿日期:2018-6-8;修回日期:2018-6-15

编辑/杨倩

相关热词搜索: 肺癌 多层 鉴别 螺旋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