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2
摘 要 人类的聚集导致了城的出现,人类之间的交换导致了市的出现。然而城与市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但二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学界暂无定论。城与市刚开始是独立形成的,之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使城与市轮廓模糊,进而融合为一体。本文就城与市形成先后做出一些推断,并分析城市形成的动力。
关键词 城市 融合 形成
古人类一开始走出茂密的原始森林就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寻找可供生息的栖息地,正是这种环境的改变,加速了人类的进化,也加速了文明的到来。从各国文明的发源地便可知这些栖息地有几个共同点:依山傍水、地势较为平坦。宜人的居住条件聚集了不少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古人类“家族”,也开始比较有目的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家族之间开始有了相互交流,“联姻”,互赠物品[1]。在这种不断深化的交往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文字的部落。这些部落总是以某一家族为中心,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与炎帝部落。
这些原始部落属于游牧部落或半游牧部落,而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靠天养活的日子迫使他们不断迁徙于各个聚居地。农业革命发生后,人类逐渐定居下来。一旦定居下来,各个部落经常为争夺一些更好的栖息地而发生战争,如距今约4600余年前的涿鹿之战就是黄炎帝部落为了争夺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与蚩尤部落之间发生的一场争斗。为了免遭侵袭,大多数部落开始在栖息地外修筑防御工事,这道“围墙”成为部落内外的分界线。那个时候,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部落成员都居住在围墙内,而且成杂居状特点[2]。整个建筑体系呈现以部落首领寝宫为中心由多个亚中心组成的形态,具有现代经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中心与腹地)。
早期的“城”就是一种可供部落成员或者老百姓安居的栖所或者建筑群[3]。在我国秦代,将之称为邑,即民居之所聚。周朝以后,普遍筑城,《吴越春秋》中说到: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卫民。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这种“早期的城”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
市,即古人说的“因井而市”,便是最早的市场了,它刚开始出现便独立于城。市场的萌芽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交换。当远古人类聚集在一起形成部落之后,就开始同耕同作,由于这一时期生产力并不发达,没有剩余产品,人们之间的交换仅限于部落成员之间的相互赠与,产品仍不是商品,市场也尚未形成。在六七千年前左右,我国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同时发生了农业革命[4],部落逐渐定居下来,男子开始担当起农牧业的主要任务,形成了第一次人类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离出来。农业革命有两个成就:一是人们由采集业转向对粟和水稻等的种植;二是能圈养家畜。这两个成就根本性的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使人类免于食不果腹的困境,促进了人口繁衍,剩余产品的交换以及加强了人类之间的交流,这都给交换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刚开始只是碰巧性的交换[5],双方手里的东西正是对方急需的物品,没有货币的计价,只能草草达成“物物交换”,这次偶然交换引发了更多人约定在某一地点(不固定,但在该地区交通范围内)某一时间(也不固定,大多在丰收季节之后)交换,进而形成了原始集场。炎帝族是我国最早的农耕部落,他们相当重视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在《易经.系辞下》中记录道:“神农氏(炎帝族)……日中而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描绘了当地部落之间聚在一起,互通有无的盛况。轩辕氏黄帝族以自然物黍作为标准设立了度量衡,这主要为了公平交易的进行,也是促进交换和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千年前,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工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并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与此同时,商品生产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一般等价物来作为价值的衡量和“储存”,这次一般等价物本身也具有价值,种类由刚开始与人类关系密切并容易得到的牲畜逐渐扩大到一些贝类。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与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很重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交换。其中在舜时代,还出现过“债与传虚,贩于顿首”的“贱买”“贵卖”的原始商业活动,这种赊购本身就有助于市场扩大和发展,甚至推动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到来——商业阶层的出现。奴隶社会后期,商品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区也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经营商品交换业务。商业的产生,标志着市场的形成。
对于城与市的形成孰先孰后这个问题,学界并没有给出定论。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与市的定义比较宽泛,不好界定[6];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没有具体实例说明城建立的时间和市形成的时间。在这里,本文仅做出自己的推断,以便后面分析城市形成动力。按照前面的定义,城源于人类的聚集进而为了使自身免于外部的侵袭和干扰(猛兽或者其他族的人)。而市是在人类聚集并在生产力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了部落之间的交换(部落内部成员相互赠与)后才出现的。从这一点推断,城的形成略早于市。
市作为交换的场所,最开始设在城郭,主要利用了场所的灵活性,且城内地方有限,致使市场的只能设在城外。后来等级观念形成,社会分化成两个对立阶级,贵族和统治者居住于城内,使其成为早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城外居住着庶民以及被统治阶级。由于交换和市场的扩大以及临时运送成本较大,在这些都邑里,为了满足这些贵族的日常消费,君主允许设立一些特定的交易场所,这也就完成了使得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来。商业的兴起繁荣了整个城内外,也沟通了整个城内外,开始有别于城外的广大郭区,逐渐形成城市与农村的对立。
城市一开始形成就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的,如夏代的都城斟鄩,它的经济特征并不明显。而且市仅仅作为城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固定在城的东边(古代以西为贵)。这说明,市刚开始只是作为城的附属设施——商品交换场地。到了汉唐时代,官方刻意禁锢市场的范围,创造了坊市制度用以分割市场与人民的生活区,以便于统治管理。直到宋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坊市制度被打破,人民可以自由贸易,使城与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组织。从此以后,城市不再以单独的政治中心出现,而经济因素凸现出来,甚至有的城市就是从村镇聚落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商业城市。上海就是这类城市的典例。
城市形成动力不外乎两种:政治动力(政治中心)和经济动力(经济中心),具体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人口聚集,城的形成有了必要。
在人们对世界改造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自身的安全,大都聚集在一起,同吃同住,一方面可以免遭猛兽和外人的袭击,另一方面可以分工合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口繁殖能力的加强,生活在同一聚落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寻找更好的栖息地,部落之间的交往往往是以战争开始,双方为了避免部落被袭击,一般会在部落外围设立防御工事,这是城的开始。当一方面战败,便臣服于另一部落,然后这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部落,城的范围和人口都扩大了。到现在,城市的一些界定大都是以人口的多少以及人口从事的工作来区别城市与农村,因为城市的发展直接依赖于余粮率,即人口的聚集程度以及城市的发展决定于外围农村对其提供的剩余粮食[3]。
二、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市场形成和扩大有了必要
市场是人与人所构成的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交换的扩大,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生产关系也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生产关系,甚至比血缘关系还稳定(从长远来看)。城市正是在这稳定的生产关系上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
三、商业的分离和发展为城与市的融合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让商业分离出来,其商业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处于人口聚集处也就是在城内。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加速了人口的聚集。另一方面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突破原来的坊市制度的禁锢,使城与市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万红.原始交换与市场起源问题研究述略.世界民族.2003(3).
[2] 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
[4]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王志毅.市场起源及其历史演进考证.经济师.1998(2).
[6] 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北京社会科学.1994(4).
相关热词搜索: 演进 视角 融合上一篇:材料与绘画风格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