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新中国70年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与改革启示

| 浏览次数: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整体环境的促进作用、GDP持续增长的带动,以及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其他因素外,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形势下,出版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主要特征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发现我国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确立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党和政府的作用不仅要善于宏观匹配、顶层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体制,还要善于总结和提升基层创造性的探索与经验,通过引导意识形态来规范制度变迁路线。

[关键词]新中国;出版体制;出版管理;出版政策;出版业态;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3-0029-08

2009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中央领导同志也提出要求,大约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成为世界出版强国。到目前为止,中国出版业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出版大国,但还未成为出版强国。党中央作出的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的重要决策,现在也还没有完全落实,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阶段性举措及其取得的效果,有利于为下一阶段的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出版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共有出版社426家, 其中国营70家, 私营356家。当年共出版新书13 692种, 初重版印数7.86 亿册,共发行图书7.75亿册。全国11个大城市共有私营性质的出版企业1 009家, 其中经营出版的有244家, 专营发行的有765家。1949年全国仅有期刊257种,总印数2 000万册。[1]经过近70年的高速发展,新闻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统计公报,截止到2016年,全国总计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513.08亿册(份、盒、张)。其中出版图书499 884种(初版262 415种,重版、重印237 469种); 出版期刊10 084种,总印数26.97亿册;出版报纸1 894种,总印数390.07亿份;出版录音制品8 713种,出版数量2.14亿盒(张),发行数量1.88亿盒(张)。全国出版、发行、印刷集团超过130家,上市公司近50家,其中,20多家公司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元。①

对比可见,我国已经从新中国建立时的书荒成了书海。70年以来,出版品种更加多样化,出版内容大大丰富,出版规模空前巨大。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整体环境的促进作用、GDP持续增长的带动,以及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其他因素外,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析其演进历程、主要特征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助于找出出版管理体制变迁的规律性,对今后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具有启示意义。

一、社会主义出版体制的确立和出版管理体制的奠定时期(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出版业接管了当时国民党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官办出版机构,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新中国确立了初步的出版管理体制。当时的出版体制主要是由人民出版社集中精力做好编辑出版工作,新华书店总店及全国的分支机构负责图书发行业务,新华印刷厂负责印制工作。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之间实行的是征订包销制度。

(一)社会主义出版体制的建立

1.新华书店的成立

1949 年10 月3日至19日, 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统一全国公营出版事业的决议》, 决议包括方针、领导和组织、统一集中的步骤、编审出版工作统一办法、印刷工作统一办法、发行工作统一办法、企业化管理的统一办法等7 项内容。同年10月26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的通报》中决定把新华书店改为国营, 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领导。[2]1950 年3月,出版总署作出了《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明确新华书店的领导体制分为四级: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总管理处,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 领导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业务;在全国各大行政区设总分店;在各省设分店;在各县设支店,并要求在1950年年底前各总分店的资金完全集中在新华书店总管理处之下,成为全国统一的企业机构。到1950年底, 新华书店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集中,全国有总分店8处,分店47处,支店1 031处。[2]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集中对新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国营出版业的正式建立。新华书店的统一和集中,解决了原来分散混乱的、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可以步调统一,自上而下,既节省了发行成本,也为最终实现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的分工和专业出版社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人民出版社的成立

1950年8 月29日至9 月10日,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提出把集出版、印刷、发行于一身的新华书店划分为出版、印刷、发行三个独立的企业单位,并尽快成立中央和地方的人民出版社。[3]根据这种分工决定,原来的編辑和出版机构从新华书店分离出来,改为中央和地方人民出版社,印刷这块业务也从新华书店主营业务中剥离出来,原来的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的印刷厂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企业——新华印刷厂,全国各地皆同。1951年起,出版部门和印刷部门从新华书店分离出来,新建的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部门的经营管理。

新华书店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中国共产党党营的出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变为国营出版企业。人民出版社直接承接了原新华书店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思想的重要功能,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出版单位。到1956年,全国各省区的人民出版社基本上都建立起来了,各出版社的内部机构基本相同,设有政治、科技、教育、少儿、古籍、美术等编辑部。[2]

相关热词搜索: 演进 新中国 管理体制 启示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