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东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水利能源的利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创造巨大经济、社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对其投入量也不断加大。东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防洪、发电、灌溉为主的较完善的体系,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下面将对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1 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现状分析
水利建设及水利资源开发在东北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陆续建立,对能源的开发和探索不断加深。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逐渐向着绿色、无污染的能源开发上发展。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滞后性、建设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
2.1对施工地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原有的地貌形态进行了改变,当地土质遭到破坏,由于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施工时的粉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空气质量。同时,施工的噪音、水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等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2.2对当地气候及局部降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温度造成一定影响,而水体温度改变可影响当地气温的变化。工程建设水库及周边的风力受到影响,水库近地面风速局部不均匀且小幅度增加。由于水库水汽的大量蒸发,周边及上空的空气湿度大幅度增加,导致降水量有所增加。
2.3对水库水质及土壤生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立减慢了库区水的流动速度,减少了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量,水体溶解氧量下降导致水质富营养化。而且,一些生产企业非法将含有大量复杂成分的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水库,水库自身的蓄水特点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及净化,导致水质污染加剧。
水利工程建设可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加重土壤盐碱化,加速水库渗漏现象的发生。土壤具有净化功能,土壤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2.4对当地水路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水库的建立使当地水域的水位、水流速度及水温等发生改变,对生活在该水域的水生物的产卵、繁殖、栖息等生命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以及施工中的污染,很可能造成某种水生生物的灭绝,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此外,水库的建立会破坏大面积的植物,动物的生存栖息带来一定影响。
2.5对当地地质及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增加水库的蓄水量,蓄水量增加的同时地壳应力也会相应增加,水压的增大易导致地震的发生。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建立会导致土质结构、地下水、水温、水压等一系列相关物理因素的改变,从而易引发地震、山体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会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生态破坏会影响居民的饮水健康,水环境的变化易导致自然疫原性疾病的发生,这些因素都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生活。
3 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规范水利建设行为,将水利施工建设方案科学合理设计,本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施工,并按照严格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施工。对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安全的施工建设进行依法调整优化,若其存在问题严重,可考虑工程暂停,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3.2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评估和检测体系 建立环境影响监测体系,对当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及时高效的监测,以反馈的信息作为依据进行跟踪评价,及时进行运行方案的调整与优化。对已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部分进行科学有效的修补,尽量降低或消除破坏的程度及不利影响。
3.3建立多学科和技术高效融合的支撑体系 全面研究及掌握河流的演变情况、河流中泥沙的运移规律、水内生物生活习性、周边动植物繁殖及迁徙规律、气候变化情况等,通过技术及创新科学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建立水权相关制度,落实水质水量控制方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利用水利工程造福人类。
相关热词搜索: 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 综述 水利 影响下一篇:水利工程管理维护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