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研究组实施规范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及肝病知识知晓情况,并对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ALT、AS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LT、AST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规范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肝损伤状况,提升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并促进肝病知识认知转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高病毒量HBV感染; 肺结核肝损害; 护理; 肝功能; 生存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7.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7-0-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国内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疾病,容易通过复制导致患者肝功能损害,并诱发慢性乙型肝炎[1]。肺结核也是具有广泛传染性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主要依靠抗结核药物维持治疗,因此极易导致肝脏受损[2]。HBV感染合并肺结核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而HBV感染合并肺结核肝损害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护理起来也比较麻烦,甚至影响治疗后的生存质量[3]。本文就2016年1月-2017年12月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实施规范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0例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符合文献[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你》关于HBV感染诊断标准及《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结核病的诊断标准,排除甲、丙、丁、戊型等感染、肝功能衰竭、神经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病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80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42.22±3.21)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42±0.71)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12±2.42)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50±0.5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主要是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的疾病知识介绍及心理护理。研究组实施规范化护理干预,除抗结核药物治疗相同外,其余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总体心理状况差,存在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应激情绪,同时对外界环境敏感,对于治疗及护理容易产生排斥情绪。护理人员应多利用巡视、回访等机会与患者进行接触,多感情交流,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同时对疾病知识有科学了解,消除恐惧。家属情绪对患者情绪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家属间接达到改善患者心理情绪的目的。
1.2.2 药物护理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提前讲解用药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5]。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容易出现乏力症状,要及时叮嘱患者做好睡眠。对于易发的睡眠障碍,要给予患者专业性的指导,如安抚、情绪调节、精神放松法等,促进患者入睡,必要时口服安眠药物;对于胃肠道反应患者,指导其合理饮食,注意以蔬菜、水果为主;对于严重腹泻患者,密切监测其排泄次数、大便颜色、性质等,采集标本后检测,以作为药物调整的依据[6]。
1.2.3 饮食方式 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富含强氧化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食物。日常饮食中含纤维素高的粗粮,补充天然蛋白质粉,常食海带、紫菜、山药、菠菜等含钾丰富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及富含硒、钾、锌、钙等有益营养素。主食粗细搭配食用。严禁烟酒,实在无法控制的应严格限制量。
1.2.4 家庭护理 一是指导患者生活有规律,注意卧床休息,睡眠充足,减少活动,避免劳累,特别是肝损害严重的患者;肝功能恢复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增减衣物,避免感冒。二是规范化治疗,遵医嘱服藥,按时到医院复查肝功能,不可擅自停药 中断治疗。三是病情自我监测及判断。抗结核药会引起内分泌、血液、精神、神经、肝胆、消化道及泌尿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首先要指导患者识别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体征,如恶心、呕吐、厌油、食欲减退、皮肤黄疸等,以上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预示肝损害好转;反之加重,应立即复诊。四是做好消毒隔离,通过健康教育是患者认识到肺结核是通过空气传播,指导其务必做好呼吸道隔离,与家人接触是尽量戴口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消毒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肝功能指标发生的变化,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2)采用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对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该工具包括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精神表现、焦虑和抑郁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分值区间为1~7分,总分5~35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3)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护理前后的肝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问卷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和总评分。满分40分,>35分表示肝病知识掌握良好[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肝功能变化
研究组治疗前后ALT、AS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LT、AST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研究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出院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比较
研究组出院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計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种护理干预前后肝病知晓情况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病毒量HBV感染和肺结核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不仅严重损伤肝功能和肺部呼吸系统,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8]。如抗结核药物几乎是治疗肺结核的唯一途径,抗结核药物极容易引起肝损害,临床护理也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一大重要研究课题[9]。规范化干预性护理模式依循护理规律和患者个体感受实施护理介入,从初期的心理介入,到中期的饮食、用药护理,再到后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充分考虑到患者身体恢复过程和心理适应性,既体现全面性,又兼具个体性[10]。从本组结果看,研究组护理前后患者的ALT、AST波动不大,肝功能相对正常;而对照组前后波动幅度大,显示肝功能指标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生存质量是全新的健康指标,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在消除患者机体症状的同时应注重患者心理需求及患者社会角色的恢复[11]。有报道,调节患者心理状况可有效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及生存质量[12]。本组结果看,研究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规范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印证了心理状况与生存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组干预后,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规范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肝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也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升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施规范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高病毒量HBV感染合并肺结核肝损伤状况,提升生存质量,并促进患者肝病知识认知的转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沈炎琴.综合护理干预对国内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71-176.
[2]易云兰.急救护理程序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6):96-99.
[3]郭艳爱,郭桂玲,张淑贤.专业心理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4(9):85-86.
[4]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8(2):7-11.
[5]陈双凤.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80-82.
[6]陈荣娇,庄荣珍,何燕,等.多元化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5(10):55-57.
[7]李华.PDCA循环式护理对HBV感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1(17):11-13.
[8]何凯立,宋涛,邓虹,等.扩大化护理管理在提高复治肺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0):1320-1322.
[9]刘莉,汪亚玲,白劲松,等.集束化护理在HIV感染并发肺结核行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7):147-150.
[10]李凤娟,杨英,王新宏,等.护理服务剧本对住院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8):1140-1143.
[11]陈冬云.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4):2730-2732.
[12]王天娥,柴霞,王琴.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3):497-500.
相关热词搜索: 肺结核 损害 临床 护理 感染下一篇:汗可能是疾病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