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凝血功能测定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对凝血功能测定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176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等进行检查。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TT以及PT延长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D-二聚体水平以及Fib水平显著升高,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患者的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观测的时候, 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恶性肿瘤;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

现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而且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血栓形成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大量的研究证实, 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期恶性肿瘤合并高凝状态, 现在普遍重视对高凝状态的预防和处理[1]。因此对于高凝状态的判断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凝血功能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本院在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6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患者当中有16例患者被明确诊断有栓塞、血栓, 其中包括4例肺栓塞、4例脑梗死以及8例静脉栓塞。其中女78例, 男98例, 患者年龄21~81岁, 平均年龄60岁。同时选择同期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54岁。

1. 2 方法 对健康体检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的清晨空腹血进行收集, 送实验室进行检查, 然后对其中的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D-二聚体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的比较结果如下。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 观察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长的十分明显, 而D-二聚体水平以及Fib水平则升高的比较明显,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患者的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生栓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TT(18.01±2.21)s、APTT(28.32±5.19)s、Fib(4.99±2.01)g/L以及PT(12.08±1.92)s等指标上相对于未发生栓塞的恶性肿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发生栓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D-二聚体水平(2.31±4.81)mg/L方面相对于未发生栓塞的恶性肿瘤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在健康人的体内会一直保持在动态平稳的状态, 而包括纤溶系统活性的高低、凝血因子的增减以及血小板的变化等, 血液成分的改变会对这种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恶性肿瘤不断升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 直接促进了肿瘤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率的不断提升, 人们也开始逐渐的重视肿瘤侵润、转移与高凝状态的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2]。

由于受到化疗药物的影响, 在恶性肿瘤的病程进展过程中, 肿瘤细胞以及深静脉置管会将具有促凝活性的癌促凝物以及组织因子释放出来, 再加上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血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使患者机体内的正常的纤溶、抗凝以及凝血系统的平衡受到了逐渐的破坏, 因此患者体内会有纤溶、抗凝以及凝血的异常情况出现, 患者容易合并高凝状态 [3]。在本次研究当中,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 观察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长的十分明显, 而D-二聚体水平以及Fib水平则升高的比较明显, 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作为内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途径, TT的延长属于抗凝物质在不断的增多的表现。作为促凝物质的底物,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糖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凝血因子Ⅰ直接参与体内凝血过程, Fib最后可以形成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变化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Fib在血浆当中含量的逐渐提升, 就会促进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逐渐增强。作为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D-二聚体水平能够作为患者体内纤溶亢进以及离凝状态的标志物, 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的直接反映就是D-二聚体水平的逐渐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的机体就会处于高凝状态。在本次研究当中, D-二聚体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身上具有显著的提升, 发生栓塞的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D-二聚体水平, 因此异常活跃的继发性纤溶活性和凝血现象存在于发生血栓的肿瘤患者身上。

综上所述, 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检测的时候, 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二者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高凝状态, 可以指导临床干预, 减少血栓形成, 降低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常春霞, 陈洪.恶性肿瘤相关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治疗.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8, 35(9):677.

[2]喻晓洁, 胡小青, 罗兵.化疗对卵巢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实用癌症杂志, 2009, 24(1):87.

[3]吐尔逊阿衣, 卡米拉. 妇科肿瘤患者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新疆医学, 2013, 22(13):291-295.

[收稿日期:2014-08-25]

相关热词搜索: 恶性肿瘤 晚期 测定 患者 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