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即为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其采用稳健栽培的方式,使水稻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的方式,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从而提高水稻品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
水稻作为重要的经济农作物,直接关乎着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体现着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稻米等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充分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药剂进行防治,配备先进的施药器械,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改变以前落后的施药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专业化的统防统治,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增强防治效果,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水稻的安全生产。
1农业防治
1.1选种。一般来讲,种植水稻优良抗病植株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抗性、通过国家或者当地审定、在当地经过示范取得较好效果的水稻品种,如五优稻1号抗稻瘟病,稻花香2号中抗苗瘟、叶瘟和纹枯病,选好种子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将种子进行风筛选。晴天晒种1~2天,盐水选种后,用清水冲洗2遍,饱满种子用咪鲜胺浸种6~7天,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但是,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同一地方种植的品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定期根据需要轮换,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还需要采用消毒和药物措施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样才能更安全地预防疾病的传染。
1.2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科学栽培,创造利于作物生长,利于增强作物抗性,利于自然天敌的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农田生态环境,及时整地、耕翻和灌深水,清除杂草,打捞残渣减少螟虫和菌核数量,减轻危害,防治病菌的传播蔓延,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以水旱轮作的方式较好,也可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
加强水肥管理,保证水分的充足适宜的同时,也保证肥料的适宜,采取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做到基肥施足、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灌溉上水质要保证清洁、无污染,符合国家对农业灌溉水质的要求,初春时节,尽早往田间灌水,幼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灌浆,将田间的三化螟等虫蛹消灭,提高水稻对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注意避免长期浸灌,要间歇灌溉,当田问群体的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60%以上时即可进行晒田处理,切记不可重晒,要采取多次轻晒的方式,加快根系的生长,促进水稻苗长势健壮,为了保证收获时田间操作方便,要在收获前1周左右断水。
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控制水稻长势,不同的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有所不同,一般不可过大,以18~26万穴/hm2为宜,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过大,增强水稻抗病性。
2物理防治
2.1灯光诱杀技术。采用物理的方法减少病虫害也是一种绿色的防治措施,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向性,可在田问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者黑光灯等,杀虫灯对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飛虱等害虫的成虫诱杀效果好,还可对水稻象甲起到一定的监控效果,高度控制在1.8m左右,一般2~3hm2大田安装1盏,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环保,效率高。
2.2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昆虫性信息素也被称为性外激素,对异性昆虫具有诱导作用,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化合物,为了便于使用,用优质橡胶作载体,经过工艺处理,使其均匀分布,诱杀害虫雄虫,破坏雌雄交配,减少产卵,降低害虫密度,在水稻上应用比较成功的是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一般每亩放置一个诱捕器,内置1枚诱芯,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防治有害生物,这种防治措施既不污染环境,又经济环保,对人畜安全,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好,无残留。通过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或人工释放天敌的方式控制害虫的发生危害,主要采取保护自然资源,加以必要的人工助迁,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其次还有蜘蛛、蛙类、蝽象等,在水稻田间1代螟虫产卵高峰出现的前期,可释放赤眼蜂;为了在春耕时为蜘蛛提供暂避场所,可在田埂处种植大豆作物,在春季采集蛙卵,建立蝌蚪繁殖基地,待其长至3cm时即分养到大田中去,要保持田里有水和注意改进施肥方法,以保护蝌蚪。
4化学防治
采用合适科学的化学手段对稻草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措施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在需要进行用药防治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但生物农药药效发挥较慢,与化学农药相比,施药时问要提前2~3天,应当在害虫发生初期或病害未发生时使用,效果显著,还要根据科学原则,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使用化学药剂,做到对症下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高效新型无公害农药,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高,持效期长,用药量少,适合防治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
相关热词搜索: 病虫害 水稻 防控 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