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场)各地区水稻发生及其危害,为生产过程中病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性、颜色深浅不同的合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1.2侵染循环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镰孢菌属的FusariumgraminearumSchw.Var.caricis(Oud.et.sp.)Wr.(禾谷镰孢菌变种)为优势种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有1~2回分枝,每次分枝3~4根,在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至椭圆形,大小3~20×1.5~4μm。病菌生长温限10~35℃,菌丝生长和产生孢子适温为25~30℃,适宜pH值为3~9,其中pH5.5最适。病菌可在成堆放置的病稻草和病种子内越冬,带病种子播种后能危害幼苗,到出穗期,在病稻草中越冬的病菌可危害剑叶叶鞘和稻穗,如抽穗前侵染即不能抽穗,有的可以抽穗,但稻粒颖壳受害而产生褐变,不论剑叶叶鞘或颖壳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均可以借气流传播,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收割脱谷后病菌又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2造成今年鞘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气象因素
从下表可以看出,今年5月份温度比其他月份低,日照相对6月、7月少,比8月、9月高;今年6月份、7月份、8月份相差不大,降雨量大,雨次多,易发病重,因此而得高温、多雨、寡照,致使水稻分蘖受到影响,前期降雨较少,水稻长势不足,分蘖少,农户们便多次,加量使用氮肥促分蘖,又遇8月份高温多雨,水稻抽穗迟。造成水稻抗性下降,病害加重。
2.2肥料应用
有的农户重视氮肥,忽视磷钾肥,氮肥过多或过少加重病情,磷钾肥施用量过多过少均加重病情。还有农户进行追施磷钾肥,不施基肥,不利于水稻生长,导致病害加重。
2.3水稻品种
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成堆放置的病稻草残体和病种子多,发病多而重。常年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使得该品种退化,抗性下降,病害发生严重。
2.4药剂选择
农民面队农药市场的多种杀菌剂不知所措,而且农民对农药知识匮乏,有时甚至把叶面肥代替杀菌剂。
2.5防治时期
由于受上一年发病重因素影响,有些农户动手很早,个别农户6月中、下旬开始防治,但是今年高温、后期多雨,抽穗时期不同,而农户还照上一年进程进行喷药,这就造成喷药时期过早,待水稻抽穗需喷药时已经过药效持效期。当然也有过晚现象。也会造成水稻鞘腐病发生,其抗病力最弱是在水稻孕穗期。抽穗~齐穗期,病菌最易侵入。因此防治水稻鞘腐病应在这个部位。
3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防治建议
3.1结合天气以及水稻生育进程在水稻易感病时期进行防治。高温,降雨量大,雨次多,发病重;自孕穗开始勤查,如发现发病中心,立即喷药。
3.2氮磷钾合理配比施入。
3.3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种子田或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栽培时注意稻田水、肥管理,如浅水灌溉、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孕穗期喷施叶面肥效果较好。尤其要禁病田水串灌。
3.4消灭菌源,一定要将病稻草及残体处理掉。
3.5药剂防治
选择在鞘腐病上登记的药剂,根据药剂特点,杀菌剂交替使用,另外根据喷药时间合理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在水稻孕穗期。抽穗~齐穗期,防治措施:2%加收米1200ml/公顷+50%多菌灵1200g/公顷;25%施保克1000~1200ml/公顷;70%甲基托布津1500g/公顷;40%多菌灵1500g/公顷+酿造醋1500g/公顷。
相关热词搜索: 水稻 防治 原因 发生 技术下一篇:2012年度十大失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