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基于区域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孕产妇管理质量,实现孕产妇信息在区域平台的共享。方法:根据妇幼区域平台的相关数据集标准及接口规范,开发设计基于区域平台的妇幼信息管理系统,与HIS、LIS等其它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区域平台数据交换总线,实现妇幼系统数据在区域平台的上传及下载。结果:实现孕产妇从初诊到分娩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区域化。结论:该系统的使用较好地实现对妇幼保健工作的有效监管,有效提升高危产妇的管理质量,对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区域平台;妇幼信息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4-0689-04

妇幼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重点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1],其收集和管理的特殊人群(妇女、儿童)健康个案信息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组成内容和重要信息来源。目前,国内有众多信息公司开发了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软件标准不统一,不能互联互通。

为了明确目标、统一规划、顶层设计、规范指导,加快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步伐,福建省卫生厅基于卫生部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于2011年制定了《福建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及试点示范建设工作。

作为示范试点医院,我院积极开展了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实现与福建省妇幼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1]

1 系统设计

1.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后台采用SQL SERER 2005数据库,通过与HIS、LIS、超声影像管理系统等的连接,获取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检验等数据,根据福建省妇幼平台建设数据集标准与接口规范,通过区域平台的数据交换总线实现妇幼系统的数据自动上传与下载。如图1。

图1 系统架构图

1.2 系统功能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是一套根据医院妇幼保健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支撑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各项服务功能,实现信息采集与上报的业务功能,以及对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进行动态监管、预警预测和综合决策等。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2.1 孕期保健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涵盖了孕期保健工作中的各项业务,其中包括:孕妇基本情况登记、孕妇初次检查、孕期产前检查、高危孕妇管理,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信息查询及报表管理等部分。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可建立完整的孕妇系统管理档案,并实现对孕产妇的动态连续追踪管理。[2]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2.1.1 建卡

支持二代身份证、社会保障卡、院内就诊卡等多种方式完成孕妇基本信息录入(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孕产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1.2.1.2 初检

完成第一次产前检查信息的录入(包括体格检查、妇科检查、产科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处理情况等),实现高危产妇的自动识别,并作预约复诊登记。

1.2.1.3 复诊

完成每次的产前检查信息的录入(包括产科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处理),并作预约复诊登记。

1.2.1.4 高危管理

建立孕产妇高危专案管理,处理高危因素筛查、登记、追踪和高危结案信息,确保医疗保健机构对其服务对象进行连续追踪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

1.2.1.5 产前筛查

主要任务是记录孕妇的基本信息、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登记与追踪等信息。

1.2.1.6 信息查询

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强大的模糊查询功能,使医疗人员通过被保健人员的姓名、地址、编号或建卡日期等任一条件均可随时查阅其以前的保健信息,对其进行全面了解,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也大大方便了平时的数据查阅及数据管理。

1.2.1.7 报表管理

是以现阶段国家级妇幼卫生统计报表为主要内容,对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所收集、管理的相关业务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完成对妇幼保健各子系统数据统计,产生国家规定的妇幼卫生统计的各种报表,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系统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使统计变得更方便和灵活,并能查询、打印和导出报表数据到Excel表格,大大降低统计数据所需要的人工干预和工作量,提供高效率的统计功能。[3]

1.2.2 住院分娩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记录产妇的分娩信息 (包括产妇出入院登记、分娩过程、新生儿情况、产后诊断、产后观察、孕产妇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2.2.1 住院登记

完成孕产妇出入院的基本信息录入,能从《孕期保健信息管理子系统》中读取孕产妇基本数据。

1.2.2.2 分娩登记

记录孕产妇的分娩过程,产程情况,新生儿信息及产后诊断,自动判断产时高危;具备记录多胎婴儿信息的功能;提供打印分娩记录单,新生儿身份识别单的功能;

1.2.2.3 孕产妇死亡报告管理

记录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调查报告和各级死亡评审等信息,完善孕产妇死亡报告管理机制。完成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和个案调查报告信息登记。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包括孕产妇基本情况、孕产史、本次妊娠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情况、死亡原因等;个案调查报告信息包括孕期、产时、产后保健情况、死前症状、治疗经过及抢救措施。

1.2.2.4 出生缺陷监测管理

主要是记录和管理出生缺陷儿信息的登记和出生缺陷人群监测信息,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机制。能够打印出生缺陷登记卡,支持报表打印和查询结果的打印。

1.2.2.5 报表功能

提供几十种统计报表,并能查询、打印和导出报表数据到excel,大大降低统计数据所需要的人工干预和工作量,提供高效率的统计功能。

1.2.3 出生证管理及打印系统

该子系统记录和管理儿童《出生医学证明》的领用、发放、签发、补发、作废等信息,建立 《出生医学证明》完整的流转管理档案。能有效的掌控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情况,防止重发现象及已发放的出生证在报表上找不到的现象;实现出生医学证明书的规范化、科学化。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基本信息录入、《出生医学证明》作废、补发功能、套打、组合查询、报表功能等。

1.2.4 听力筛查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记录、维护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情况,可查询、追踪未通过儿童的进一步诊治,建立完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基本信息录入;提供新生儿听力筛查报告单;自动生成《新生儿听力筛查登记表》;自动生成《筛查未通过儿童情况报表》;自动生成《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汇总表》;综合查询功能等。

1.2.5 产后42天信息管理系统

记录产后 42 天检查信息,具备打印产后 42 天检查报告功能。

1.2.6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管理系统

主要是记录和管理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信息,完善儿童死亡报告管理机制。

2 系统特点

2.1 完全基于我省的标准与规范进行开发设计

本系统完全基于《福建省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和《福建省级妇幼保健数据存储及管理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等进行开发设计,实现妇幼系统数据自动上传区域平台,并通过平台共享孕产妇的相关数据。上级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各类报表,系统均能按标准格式自动产生,使妇产科医护人员无须再进行各类烦琐复杂的统计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支持。

2.2 人性化、智能化与专业化

整个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进行中文输入,孕妇的姓名、地址等直接从身份证读取;所有检查结果均可在系统中进行选取;遇到医生输入的内容逻辑错误、互相冲突时,系统会自动警告;根据孕期的不同时期,系统会提示需要检查的医学项目,防止漏查;当某项检查值不正常时,系统会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项目,以排除或确诊相关病情。[4]

2.3 高危孕产妇管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

高危孕产妇管理实现了:高危孕产妇——自动筛查;高危报表——自动生成;失约孕妇——自动提醒;失访孕妇——自动接转;高危分娩——自动归档等功能。使相关部门能动态掌握、全程跟踪,随时抽查,实时督导。依托该软件可大幅提升高危孕产妇管理的水平,有效降低孕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

2.4 配备强大的医学专家知识支撑系统

该软件能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给孕妇打印出全套详细的医学专家保健指导资料。针对不同的高危孕妇,也按高危因素分别提供相应的高危指导内容。既满足了广大孕妇的需求,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5]

3 应用效果

3.1 工作流程再造与优化

在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妇产科的业务实际,重新整理和规范各项业务流程、逻辑关系和统计口径,通过对传统手工业务流程的优化改造后,实现了孕产妇的建档、预约、高危管理、分娩管理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门诊医生也实现了孕产妇病历的电子化,建立了高效、简洁的业务信息系统。

3.2 提升高危孕产妇管理质量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危孕产妇管理则是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好高危孕产妇可以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然而,高危孕产妇管理涉及筛查、诊治、转诊、随访、结案等多个环节,较为繁锁复杂,手工业务流程难以避免错漏情况的产生。通过信息系统建设,系统通过产妇相关信息智能筛选高危产妇,进行高危评分,自动转入高危专案管理模式。完全避免了人工筛查的错漏现象;对于未能及时到位复诊的高危孕妇会每日自动提醒医生并汇总于每日《高危追踪登记表》,以便医护人员及时追踪;对于3次追踪不到位复诊的高危孕妇,“系统”自动生成《高危失访情况登记表》,通过妇幼区域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提醒高危孕妇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乡级”)对该高危孕妇进行协助追踪;高危孕妇住院分娩后,“乡级”可即时从平台中及时获取管理相关信息,为产后访视服务的及时开展提供了保障。总之,网络信息化管理是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高危孕产妇管理质量,促使孕妇到妊娠晚期的高危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6]

3.3 通过信息共享,进一步规范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

通过妇幼信息系统并对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时情况、产后情况等数据进行系统管理,为每个孕产妇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档案信息通过系统上传至区域平台,实现信息的全省共享。有效地解决孕产妇“甲地建档、乙地检查、丙地分娩”等资料不能连接的情况,能及时了解产妇在整个妊娠期间身体状况,及时识别高危产妇,进行个案管理,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医疗风险,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保证妇女的身体健康。

4 总结

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妇幼卫生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和规范化等十分关键和非常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积极推动和逐步建立卫生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健,杨光彩,张晓峰,等.区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09,4(7):36-38.

[2] 金新政,赵宁.基于新医改方案的社区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模型构建[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154-155.

[3] 唐洁.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在妇幼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6):404-405.

[4]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南省区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介绍[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4):61-64.

[5] 谢梅.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 :776-776,777.

[6] 徐永强,雷华艳.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实践及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 2012,7(11): 118-119.

相关热词搜索: 妇幼保健 信息管理系统 区域 设计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