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显。未来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却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届时,过快的老龄化人口反过来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以想象,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比现在发达国家更突出。针对目前我国正在步入老年社会的现实,本文认为,应该把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那么,要真正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逐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老龄化 计划生育 养老保险 弹性退休
作者简介:何海珊,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员。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166-0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进入老龄社会。此外,2005年1%的小普查数据推断显示,我60岁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以上超过了1亿,占总人口的7.6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综合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加上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使人口预期的寿命延长,一个庞大的人口不断地衰老,使我国成为了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老龄人口发展速度快
老龄化的一大原因是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致,随着日益增长的经济和西方进步思想的流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使人的平均寿命增加,导致老龄化人口急剧增加,而计划生育却正好减慢了年轻人口的增长速度,本应相互抵消的数值失去的接近等额的可能性,这使中国的人口飞速老龄化。
(三)中国人未富先老,压抑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1000美元。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豍我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目前唯一以较低收入进入老年型社会的人口大国。
(四)“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全国老龄办在大中城市进行的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空巢老人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
中国人口转变一般被认为始于中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显而迅速地下降,而全国性的生育率转变则始于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使得高生育率水平迅速转向低生育率水平。说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不提及的,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而生育率的转变也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但是计划生育是我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而非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口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而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老化。
(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使老年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在增长。
三、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回应
(一)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完成从制度到法律的过渡
1997年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现,但由于该《决定》并不是向全社会公开的、要求全社会成员一体遵行的法律,等于说这一制度是不公开的制度,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不应对企业、劳动者发生效力。因为由于社会成员直接承担义务的只能是法律制度,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对他们不具有当然的拘束力。而该制度的严密性更是存在问题,如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必须符合若干条件,退休年龄是重要一项,然而该决定始终未提退休年龄。
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突出的结构性特点在于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新模式在综合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模式。这一模式明确了个人在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责任,缴费与待遇直接挂钩,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并且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将“现收现付制”(在现收现付制下,基金的筹集通常以社会统筹的方式进行,按社会互济的原则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这种模式实质上体现的是代际赡养关系,即工作的一代供养退休的一代)与“基金积累制”(在激进积累制下,激进通常以个人帐户的方式储存,实质上就是每位劳动者在职时就为自己的养老金进行积累)有机结合,目的在于结合这两种制度的有点,同时尽量减小两种制度格子存在的负面问题,从而既可以满足当前需要,又可以为将来老龄化高峰进行必要的积累。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养老保险法》,因此个人帐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个人账户的所有人对个人帐户资产所拥有的权利在法律上始终未予明确。即个人帐户的财产权问题不明确。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的。我国自实行社会统筹以来,在运作中基本采取“按地区、分行业、定单位”的办法,各地区各行业自定标准,分散管理,各立“金库”,资金筹措和使用一度出现混乱,其结果是征缴的强制性没有充分体现,专款专用缺乏有力的监督。豎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如今的实践运行是在非法制环境下进行的,在中国社会渐入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养老保险领域遭遇的法律障碍与尴尬是相当普遍的,因此,国家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建立养老保险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体系,努力做到严格司法,多层次监督,真正做到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依法运行和依法管理。
(二)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除了以上政策、制度、法律方面的应对措施之外,人口老化毕竟是一个民生问题,我们还应该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方向入手,才能全面地更好地应对新挑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中国特色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也就是说,老年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老年人也可以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我们要为老年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得到安全和健康保障,并对社会作出贡献。
(三)家庭式养老模式应与社会化模式相结合
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十分推崇家庭养老,多少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唯一的养老模式,在促进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加速社会人口老龄化后,这一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据全国老龄办在大中城市进行的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已经很少了,“四二一”式的家庭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空巢老人”比例还将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特别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使老年人技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又能发挥社区帮助照顾的作用,将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我国以60岁为劳动年龄的上限,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来确定的。5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人均的预期寿命已经延长到70岁,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在50年前的水平,则对于劳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应对,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对一些特殊行业,可以适当放宽退休年龄。国家可以通过技能再培训,延缓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注释:
①任季萍.人口老龄化问题:挑战及其对应.理论探索.2009(1).
②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7(3).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4]周婷玉,陈菲.人口老龄化预测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新华网.2006-2-23.
[5]郑尚元.劳动法与社会法理论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6]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2001-5-15.
[8]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9]章亮明,钟刚.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回应 趋势 制度 我国 人口老龄化下一篇:从节制生育到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