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全面分析探讨了在我国日益老龄化、信息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诸多因素,刻画了当前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指出了高校计划生育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 高校 计划生育 环境 因素分析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在70年代起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近40年的长期实践,我国少生了三亿多人,并因此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高生育质量的新时期,至今取得了极其重大的历史成绩,对我国与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随着我国近10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09年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1],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型。因此,在高等教育学校中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及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日益体现出其重要性,成为整个社会计划生育工作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与形势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尝试全面分析影响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诸多内外部因素,为高校计生工作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转变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外部环境分析
1.1老龄化因素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而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2]。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主要由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的社会快速老龄化,使得我国将面临着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年轻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抚养率比例增加、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等一系列“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信息化因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可足不出户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也使得工作方式极大提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它还彻底改变和扩展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与渠道,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标准与活动范围。因此,它对于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体、内容与方式也有着潜在的或直接的影响。
1.3舆论因素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历时近40年,一方面在人口规模控制与提升人口质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均抚养比过高、劳动力供给不足、独生子女症、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因此,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相应的重大调整基本已经成为一致的观点;但是,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走向与调整内容,社会舆论长期以来一直争议较大,各方专家见仁见智,这些不同角度的社会舆论观点对于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政策因素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少数民族政策、特殊行业政策到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等一直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调整的。同时,真正完全而有效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与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员工中,因此,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于高校教职工家庭的影响较大。
2.内部环境
2.1学生因素
大学生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对计划生育知识与相关政策的正确理解对于他们健康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未来家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这一方面做的还相当不够,基本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卫生知识、计划生育知识、国家计生政策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宣传。特别地,当代大学生还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传统时期的新特征:
1)大面积存在的独生子女综合症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很大比例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综合症(娇弱懒惰的体格、自私冷漠的性格、虚荣霸道的人格)普遍存在,表现出好逸恶劳、眼界太高、缺乏组织和集体观念、娇气、不愿意接受批评、责任心比较差等现象。
2)比较开放的两性观念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前卫,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两性交往过于强调个人感受,对于性生活一般持开放态度甚至随便的态度,而对其后果的预见性不足,责任心也较差。
3)全新的、虚拟的生活平台与交往渠道
目前,在校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之中,对两性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空间;同时,他们的异性交往渠道已经从80、90年代的班级或集体活动交往逐步转向了互联网络中的交友平台,如同城社区、QQ空间、校园网等等。
4)大学生结婚比例逐年上升
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自从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颁布以后,在校大学生结婚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而据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统计,仅2006年登记结婚的就有25%至30%是在校大学生。仅据杭州市江干区民政局婚姻登記处统计,2008年大一、大二学生办理结婚登记的就超过40对[3]。
2.2教师因素
高校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划生育观念较强,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整体素质较高且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程度较深,而且生育意愿相对较低,故在这个人群中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相对容易。
更重要的是,教师们是唯一同大学生们(下转第47页)
(上接第55页)存在直接而密切联系的群体,本身也具有传道与解惑的责任,他们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中,融入计划生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政策宣传,将会对高校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平台。
2.3流动人口因素
现在高校中一般流动人口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短期聘用人员,根据现行体制与法规,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即一方面他们的户籍所在地的政府继续管理他们的计划生育,另一方面他们就业所在地的政府也要负责管理。因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较高。
2.4组织因素
目前,一般高校中都设有计划生育办公室,并设有专门的管理岗位,其岗位职责是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负责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各项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参加优生优育培训、 婴儿出生登记验证以及办理独生子女证的工作,完成计划生育相关统计报表的统计、归档与上报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然而,限于编制与权限,目前高校计生办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面向教师进行独生子女证的办理与入托上学费的报销、计生工具的发放等,而面向学生开展计生宣传与知识普及工作方向着力较少,从而忽略了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对象。
3.总结
总的来说,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践之后,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的历史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的总的目标与任务仍需要争论与探索。在当前老龄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现阶段社会环境与高校内部形势,真正结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工作对象――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工作、思想与生活特征为依据,借助于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与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与服务工作,从而更好的完成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高校系统中的实施,达到优生优育、利国利民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8-4,.cn/hqgj/jryw/2010-08-04/content_
656998.html
[2]老龄化社会,百度百科,2010-12-1,http://baike.baidu.com/view/
725231.htm
[3]新华调查:大学生结婚缘何明显增多,新华社,2009-02-1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3/content_
10810791.htm
相关热词搜索: 新形势下 外部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 因素 高校上一篇: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