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式,老早就有人说过,要模式,而不要模式化。其本义大概是,模式是个性化的,而模式化就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模式是起步学习的,而模式化就是发展的僵化;模式是规范,而模式化就是千篇一律。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是最具有实战意义的考场议论文写作训练中,老师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写得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规范,因为写得不合文体规范,就会失掉文体这一考点分;同时,为了避免与别的考生发生作文形式上的撞车,给阅卷者模式化的印象,从而失去创新这一考点分,老师们又不敢大力强调文体模式规范这一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老师们作文训练中的两难境地。这个问题,就回到了本文所要谈及的生活论文与考场论文的关系问题上,也就回到了规律奠基、模式建构与形式创新这一训练思路上。
生活论文与考场论文的关系问题,正是要揭示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与基本模式问题。议论文的本质,就是阐述观点,发表见解,让读者或听众认可接受。整个议论的过程,就是对这个观点、见解的渲染、造势、清晰化的过程。其实,议论文并不神秘,是最为大众化、生活化的一种文体。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种文体的写作,只不过是口头写作而已。这也就是笔者强调的所谓生活论文。比如我们谈论邻居家的孩子,说那孩子不错。这相当于总论点,也即主旨。然后说,那孩子学习好,懂礼貌,好性格,与人处得来。这些就相当于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些分论点,总要在各个观点下,举出若干例子。这就相当于论据。还有的,要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观点。这就相当于论证了。生活论文与考场论文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口语化的,随意一些,不引人注意,也没人赋分;一个是书面性的,专业一些,场合正式一些,有人关注,有人评点评分罢了。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给学生讲清这个道理,可以拉近学生与论文写作的距离,可以将考场论文写作的神秘感一下子点化、淡化。
沿着这个思路,关于议论文写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也就有了清晰的答案。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将总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点明分论点,列出论据(事例或经典语录等),对论据与分论点关系的分析。这样的思维模式或思维程序,正是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必然模式,因为议论的本质就是发表一个观点,并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让读者或听众信服接受这个观点。其基本思维过程是:事实证明分论点是成立的,几个分论点都是成立的,那么,由这几个分论点支撑的这个总论点也就是成立的。因为总论点成立,所以就证明观点是正确的。
正是这样的思维特点与思维规律,决定了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总论点加分论点,分论点证明又有分论点加论据加分析这样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建构,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这一文体特有的思维规律所决定的。规律奠基,模式建构是完成议论文的必然选择。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就不可为了创新而随意地要求学生抛开这种模式,而另起一套。事实上,学生在没有明白议论写作规律,没有有效地建构起议论文写作模式的情况下,就放弃模式的建构,而另起花样,往往会将议论文写得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那么议论文从文章结构上如何创新?这的确是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一方面,大家都必须遵循其基本的思维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千篇一律,这就是对考生写作素养深厚与否,对考生写作基本功扎实与否的真正考量。对于一般写作水平的考生而言,还是中规中矩的好,免得眼高手低,因小失大。而对于写作基本功比较扎实的考生来说,则可以在保证基本逻辑思维清楚的基础上,做一些要素排列、亮点设置上的努力,从而达到亮人眼目,形式创新的目的。在要素排列上,分论点的类别组合,分论点、论据、分析的排列次序,论据的多少,分析的语言形式风格,分论点与分析的融合等,都有可发挥的余地。在亮点设置上,标题的形象化、含蓄化,分析语言的诗化,开头、结尾的巧妙设计,段落层次间过渡语言的处理,都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的本质,是新要素与既有要素的新组合,是现有要素的重新排列。而现有要素的重新排列,是创新的常态,也是最具有操作意义的创新手段。规律奠基,决定了议论文必然的思维规律;模式构建,决定了议论文基本的结构规范;形式创新,则是遵循规律与模式基础上呈现样式的不同设计与谋划,是写作者写作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考试选择性、区分度在作文中的生动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 论文 考场 生活上一篇:浅谈病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