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机加工行业对数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学校应在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上做出应对措施,围绕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在教与学上做出创新,充分突出技工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数控技能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64-02
目前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受制于实训器材及场地而忽视技工教育要求,大多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沿用过去的课程与教材,适合现代技工教育的实用技术课程偏少;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理论与实际脱节比较突出。此外,在师资队伍上,缺乏体现技工教育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应在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上做出应对措施,在教与学上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 数控加工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创新
技校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工人。按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内容设置上应该突出学生想学、能学以及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技校生的学习内容是一个专业系统的教学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培训。
1.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技工院校在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中认为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删减。比如在实习中,注重数控机床的操作而轻视传统金工实习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未能灵活掌握加工工艺等。技校数控加工专业属机械加工类专业,在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上必须学习机械类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基础课,根据技校生文化起点相对较低的特点,理论基础的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在必需和够用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上有所筛选,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取舍,并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技巧以满足数控技能的培养。又如数控专业中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重点内容是看懂零件图,能够利用图纸进行进行手工编程中的数值计算及加工;并为掌握机械AutoCAD、MasterCAM等与数控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打下基础。基础课的开设应为专业课的学习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开设的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也要围绕数控编程或操作而准备,加强学生对加工设备的操控能力,在技术上、心理上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2.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许多数控专业教材引用的加工程序,往往只列出了某部分加工程序的程序段,工艺分析只给出“轮廓”,如加工而不分粗、精加工工序,致使专业知识点零散。少有完整介绍一个工件加工应达到的数控加工技术要求的内容,而且许多教材实训项目中工件加工尺寸相对学校实习车间的专业教学设备不匹配,所引用的程序无法在学校实训车间的数控机床上运行。针对选用教材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学校实习设备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程,减少各环节之间知识重复教与学,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按照本校数控机床的华中数控和FANUC系统,分别编出加工的粗、精加工程序,并针对所编程序强调如何对精加工程序中的参数进行调整,以满足图纸设计的技术要求。通过有对比性、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技能训练,能把传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学生钻研为主的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实现专业基础与发展的统一,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中提高竞争能力创造条件。
二 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
技工学校必须形成技校的特色。为促进学校“双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根据数控加工技术的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的重点应是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用问题(项目)、讨论与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结合培养现代技术工人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及要求,采用以教师指导、学生力求独立完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
1.以动手操作为核心
在技校数控专业教学中应重点教学实际操作技能,以动手操作为核心。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在实际操作之前重点应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类数控机床加工的主要对象,各种刀具及其选用,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如何提高零件加工质量的措施等。在教学中,选定一些常用的零部件,通过怎样做就让学生怎样学的原则,以教师的实际经验多些引用技巧而非照搬理论,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际中引入对比的方法,针对不同系统数控机床的编程中所引用的G代码、M功能表示的不同含义,程序的结构也有不一样,再者机床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要弄清哪部分是常用的,有几个一般情况下是用不着的,并非在每一次加工都会用上的,突出数控技能培养,学生看到一个个零件经过自己的手加工出来,自然就会树立学习数控的信心和决心。并应从落实“双证”制度结合数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
2.工作过程教学法
过程是积累经验的必经之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应经验,提高竞争力,学生在校学习应与实际工作的环境与内容相差不大,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又要管理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学、做合一,在项目教学中,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层次的教学。实训中,教师引进企业相对应的生产图纸,教学内容上突出过程和技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零件加工时每一道工序上的工艺、加工技巧及注意事项,并按图纸的技术要求检测学生实训作品的质量以及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法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在掌握知识技能同时积累相应的实际经验,能稳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并有效地激发潜能,实现在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 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
科技在不断发展,没有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技校教师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技校老师能与时俱进地把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就业上岗最需要的能力培养出来、把学生学习钻研的潜能开发出来。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及应用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应突出体现掌握数控加工专业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教学上的举措,使学生掌握实际岗位所需的数控技术和实现自我发展。
1.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
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学校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从制度上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用可行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不同层次专业教师的成长搭建相应的平台,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进步与时俱进,对已取得“双师”资格教师或业务突出者给予奖励。鼓励教师从专业上实现自我发展;“双师型”教师在师资培训、进修等方面享有政策优先;增强教师参与教改、教研的意识,制订教研成果奖励办法、数控学科带头人评选等。在增强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2.“双师型”教师建设基地化
根据学校数控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对口专业进修和相关单位进行专业锻炼,提高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对于专业教师要创造条件提升其理论水平,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及机会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技能训练,了解数控专业目前的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向工程技术人员讨教实际问题,从而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通过产教合作的途径积极提升数控专业技术能力,使专业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既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又整体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引进技术竞争机制
通过引进技术竞争机制,鼓励老师参加各类数控技能竞赛,可促使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苦练内功,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校要建立奖励制度搭建平台,支持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或辅导学生参加数控技能竞赛,以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近年来我们每年均举办一系列的校内教师组、学生组数控竞赛,在竞争过程中强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业务水平。选拔和辅导优秀学生参加市数控技能大赛多次取得第一名,这些也是提高数控技能教学创新效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国权.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吴凯.浅谈数控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策略[J].学园,2010(6)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热词搜索: 数控 技能 提高 创新 教学下一篇:将绿色建筑带入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