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与技能溢价:一个理论模型和经验解释

| 浏览次数:

摘 要:理论和经验研究支持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对技能溢价问题的解释力,却较少关注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背后的经济含义及其所能解释技能溢价的水平。在评价技术进步和技能溢价的作用关系后,通过技术进步诱致设备资本价格和投资规模变化方式演绎技能溢价的形成过程,解读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形成背后的经济内涵,并通过模型推算技术进步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技能溢价或技能偏向性水平,再结合中国时序数据进行检验。

关键词:技能溢价;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要素收入份额

作者简介:董直庆,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暨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研究;蔡啸,男,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计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CJ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优碳税政策设计”,项目编号:13YJA790012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4-0051-09

前 言

20世纪后半期要素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非技能劳动收入相对于技能劳动的收入份额大幅下降。在进行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时,技能溢价通常以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如高等教育毕业生与高中及以下毕业生的相对工资表示。Autor等(1998)发现,美国1990年非技能劳动相对于技能劳动收入比仅是1940年的五十分之一,并且技能劳动报酬与大学毕业生规模共增长[1]。通常是,技能劳动供给数量的大规模增加,在供求定理作用下技能劳动报酬应随之下降,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且技能劳动报酬却反而提高,类似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出现[2]。

在技能劳动供给规模并没有减少而是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劳动者内部即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出现工资结构的宽化或劳动报酬不平等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究其成因。那么,二者差异是源于何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呢?当前技能溢价现象形成原因的解释,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要素作用的结果:一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二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3][4]。若将其归结于后者,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环境下,由于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强,高技术含量产品往往由技能劳动生产,高技术产品贸易进而拉动技能密集型行业和技能劳动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20世纪80年代后技术贸易主要通过国际间机器设备贸易方式实现,由于新增资本品中蕴含更高的技术进步,设备资本品投资往往又与技能劳动互补,为此,国际开放度越高的地区或行业其技能需求将更高且技能溢价现象更明显。不过,实际情况却是,这两类现象都不甚明显,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并不是形成技能溢价的主要原因。Acemoglu(2003)认为,虽然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本身无法导致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但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却会提高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进而引发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溢价现象[3]。Berman等(1998)发现,若将其形成归结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作用,其解释力将更强[5]。Baltagi和Rich(2005)利用美国1959—1996年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构建广义指数,发现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变化可以归因于非中性技术进步作用,其中在非中性技术进步中,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贡献在1983年之前表现最为明显[6]。Autor等(1998)将技能溢价现象归结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本身需要技能劳动,而且所生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需由技能劳动完成,因而信息技术发展意味着技能劳动需求的提高[1]。

现代技术进步的发展,更加表现出与技能型劳动形成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很容易使人们认定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天然存在互补关系。Goldin和Katz(1998)指出,技术和技能并不一定只有互补关系,可能在工业化进程中或后工业化时期确实如此,但在工业化初期技术与资本、资本与技能工人却可能表现出替代关系[7]。例如,19世纪制鞋工匠在生产鞋子时通常单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手工艺者只需要投入制鞋技术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完全凭借单个个体就可以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鞋子需求量日益提高,小规模的手工作坊生产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社会迫切需要以组装机械化大生产方式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在工业革命后制鞋技术工艺被分解成一道道工序,再通过机械化组装生产方式制造产品,使大机器工业产品生产时只需要雇佣简单劳动,通过组装方式就可以实现过去手工匠单独完成的所有任务且效率获得极大提高。这样,大规模生产使产品数量剧增,制鞋工匠相对边际产出下降明显使劳动报酬降低,导致手工作坊被机械化加工厂所替代,这样,工业化初期技术进步与技能之间就表现出替代关系。事实表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能劳动互补性关系并非固定,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本身发展的特性和资源环境禀赋约束。Goldin和Katz(1998)认为现代技术和技能之间之所以出现互补关系,可以归结于现代技术特征。因为19世纪初期之所以出现技术和技能的替代,是因为当时的工业化技术是一种流水线技术,通过分工替代产品手工艺者的整体生产[7]。Funk和Vogel(2004)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成技能偏向型、非技能偏向型和中性三类并且同时并存,不过,技术进步本身并没有天然倾向于某类劳动,这类倾向原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选择最经济地使用更昂贵的要素,以及现代设备资本投资的技术化特征,使其倾向于替代非技能劳动使技术进步呈现技能偏向性[8]。

是否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表现出技能偏向性?Balleer等(2008)利用带长期约束的结构VAR模型、资本体现式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索洛余项估计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中性技术进步,发现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需求存在正向效应,而中性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样本期内都没有体现出显著影响[2]。与此同时,技能溢价和技能偏向型技术发展还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特征,Acemoglu(2002)认为,技能溢价波动并非来自于经济周期变化引发的技能需求波动冲击,而是来自于技能供给的变化[9]。Balleer等(2008)认为,若去除技能溢价和技能供给序列趋势,二者波动成分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结合趋势才可以得出技能供给冲击是技能溢价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的结论,通过结构VAR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冲击本身也显著影响技能溢价[2]。当然,在不同经济约束条件下,企业可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故由于技术进步性质差异使其对技能溢价冲击表现出差异性,才会引致其呈现周期性波动。董直庆等(2012)利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技能溢价和技能需求对技术进步冲击的反映,发现技术进步整体对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作用不明显,而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效应呈现非对称性,相对于中性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变化出现同步性的程度更高[10]。

相关热词搜索: 技能 溢价 偏向 技术进步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