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对比,找寻一种更适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40-02
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正是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不断地深化、完善与创新。计算机专业是高等学校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计算机技术人才所设置的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计算机方面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授的基础课程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文化的渗透,扩展学生知识面,多给学生讲解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新思想,如多媒体技术工具,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新技术等;在讲授程序设计课程时,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环节。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开设与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授课学生对象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俨然是个计算机高手,甚至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论坛坛主。面对如此差距,如何二者兼顾的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没有任何意义,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第三,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其专业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很多高校在设置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时仅仅将课程简单分为文科与理科,但是由于各自专业的特点,没有将课程与其专业很好的结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国内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三、国内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情况
国内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从1997年开始,多数学校选择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与精神,2004年以后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各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开设学期为大一第一学期,通实教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要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特别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按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分级设置。主要是针对管理学院和非管理学院分别设置,其中管理学院中又针对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与其他专业和方向不同的计算机课。在面向非管理学院学生开始的计算机课程中包括计算机基础I、II通识课,课程内容主要讲解ACCESS数据库,以及办公自动化、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统计软件包6门公选课程。在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方向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在非信息管理方向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动态网页开发等主干课程,在选修课方面也增加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信息组织检索与加工、数据库系统概论等课程。在以上开设的课程中,计算机基础I、II做为全校的通识课程,同时也是其它课程的先修课程。
国外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課程则呈现多面性和综合性。在美国,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师”,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加强知识体系的健全性和创新性培养,如麻省理工学院开设有本科实践导向计划和本科研究导向计划,斯坦福大学开设有工程多样性研究项目,进而大力加强实验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美国马可雷斯特大学Kaplan在讲授Matlab程序设计课程时,一半用来介绍Matlab编程,一半用来介绍理工科的实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另一方面,美国高校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都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机构,由资深教授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组成,从课程开设环节就严格把关,保证课程开设的先进性。课程作业极少使用课后系统,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上机操作,比较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韩国西原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Excel与PPT应用。其中,第一个模块为师范生必修模块,非师范类学生也可以选修该模块;其他两个模块均为必修内容,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在哪个学期学习。师范生计算机应用模块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文字输入、PPT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模块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概要、Word文字处理等,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
结束语: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应面向专业应用,教学内容要实用化,应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发展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本专业和计算机相关问题的开发工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涛,林春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3]刘海霞,曹世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来源[J],计算机教育,2013(9)
相关热词搜索: 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置 国内外 高校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