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未来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体育课程 职业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是一种具有职业导向的特色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中心。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同,高职高专是为了满足社会某个技术领域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定向培养。体育教学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与发展需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现状及问题
1、体育课程课时不充足
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导向教学特点,使其不断压缩公共课课时比例,增加专业实训课课时。而随着上级主管部门对军事理论、思想政治、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监督检查力度的增加,使本来课时就不充足的体育教学课程课时比例不断缩减。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经费不足,体育必修课也只面向一年级学生,还经常出现为保证学生专业实习,体育课程停课现象。
2、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体育教师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偏重体育竞技能力的运动训练型教师;另一种为注重体育教学的教育理论型教师。前者因长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导致其体育实践能力强、但科学文化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后者反之。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实践,体育教师类型相对单一,这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多以体育专科、本科为主,硕士、博士学历较少,缺少体育教师培训机制。同时近些年,体育教师增长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不成比例,造成体育教师编制缺口大,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3、体育场馆设施不齐备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将大量经费投入到人员开支、基本建设以及专业实训器械、材料采购中,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完善。校园基建占地导致运动场地减少,学生活动空间受限,体育器材老化等。特别是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室内体育教学项目,管理费用高,通常不受学校支持,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体育渴望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4、体育教学方式不丰富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中心,以测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式。一味的教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反复强调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魄的重要性,却完全忽略体育运动乐趣和学生的真正需要。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对象是身心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热爱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单一沉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反感,慢慢丧失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5、体育课程重视不完全
近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学校体育纳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规划,可见国家层面对体育教育的日益重视程度。然而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专业技能、定向就业培养为核心,使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体育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缩减课时、减少师资,机构不完善,体育工作激励评价机制缺失等等。
二、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
1.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确定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新的教学目标
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学上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其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辅,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鼓励学生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主动锻炼身体的健康生活方式。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程设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其中,专科院校不少于108学时。因此,高职高专体育课程设置中首先要保证《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学时数,在这个前提下合理的设置好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应适当开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网球、轮滑、定向越野和拓展训练等。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课程的检查和评估工作,促进体育课程设置合理化。
3.解决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训机制
从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很难具有足够的专职体育教师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各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招聘或外聘计划来解决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师资队伍的合理,力争做到教师专业多样化、类型均衡化、年龄梯度化;还应加强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保证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的需求。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座谈、培训,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增加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解决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同时可以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开发改造,实现“一场多用、一场多能”和“一材多用、一材多能”的功能,还要加大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5.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随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要不断地从实际出发,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如“快乐学习”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等,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就业提供身体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佳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文化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
[2]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热词搜索: 吉林省 对策 现状及 高职高专 院校上一篇:教研之花在学科基地QQ群里盛开
下一篇:弦论与粒子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