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中学生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55-02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青少年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中学生触网的归因分析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
2.网络和网吧本身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同样,不少网吧业主为了招揽生意,对这些网页也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3.家长和学校的原因
当今社会,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4.社会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盈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所好,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中学生触网的对策分析
网吧、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努力。总的说来,要控制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既有赖于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空间,这里将建议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家庭、传媒四位一体的防护体系。
1.政府方面
政府是网吧、网络管理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是中学生保护的众望所归。
首先,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与网吧、网络相关的各种法规制度。由于网吧、网络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因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某些控制领域还存在规范真空。需要制定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学生上网行为的约束,另一方面是对网吧、网络经营行为的约束。
其次,要完善网吧、网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加强对网吧、网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网吧、网络的治理力度。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却收效甚微,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在执行有关政策时力度不够,而一些网吧在经营时有法不依,一心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付钱,不论什么人上什么网他们都一概不管。更有甚者,一些营业主还提供一些不良网站来吸引上网者,特别是中学生不仅辨识能力差,抵制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因此对那些违规经营的网吧要坚决予以取缔,从而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再次,政府也需要利用网络的力量开展工作,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就是一个重要内容,2004年6月开通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的开通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相信有了网络的帮助,政策法规的贯彻,政府工作的实施将更为通畅,不仅有利于监督管理,还可以进行政策宣传,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承担中学生社会化责任的主要部门。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应增加网吧、网络课程的设置。这些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电脑、网络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是电脑、网络使用法规。开展技术课程可以锻炼中学生对电脑、网络的使用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自主、自立正确地运用电脑、网络,通过电脑、网络自觉学习课堂以外的丰富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仅仅用电脑来游戏、聊天和消磨时间。开展法律、法规和道德课程,宣传各种法律知识,普及法律认识,是提高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最有效的方式。学校与其他知识传播的渠道相比,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系统地学习各种法律法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渠道零散地积累法律知识,因此这有助于提高中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
其次,加强学校网络工程建设。学校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教育,最好是能够开设自己的机房。多在学校设立机房,还可以更直接地监督中学生上网,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避免他们在网吧等不易监控的场所接受不良信息。因而,学校还需要加大基础硬件的建设。同时,校园网络的建设还应扩展到校园网站的建设,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理想平台。
3.家庭方面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可以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和保护。
首先,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家长要真正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自己就要先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目前,大多数盈利性网吧都是鱼龙混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家长最好能购买家用电脑,开通家庭网络,尽量避免孩子外出上网,这样也有利于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更好地监控。
作为家长应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一起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学生上网多半是在课余时间,或是在家里,或是在网吧,家长应争取配合学校一起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孩子沉溺于其中;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引导孩子浏览一些有意义的网站,阻止他们浏览有不良信息的网站;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查看孩子上网的内容,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纠正,从而为中学生上网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社会方面
媒体对中学生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如何利用好这柄双刃剑一直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首先,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网吧、网络规章的宣传,加大对相关规章实施情况的监督。除了网络,还有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的媒介。只有加大媒介的宣传力度,才能行之有效地帮助政府普及网吧、网络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网吧、网络管理。媒体也是最好的监督单位,任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媒体的聚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其影响之大令任何其他部门都难以企及。
其次,网络媒体自身需要规范,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加大垃圾信息的过滤,限制不良网站的点击,以减少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特网是一个良莠不齐的信息库,既含有大量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不乏引人入歧途的有害垃圾信息。由于中学生本身的控制能力差,所以需要进行辅助手段来实现网络净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对一些有害的信息,的确可以进行监控和过滤。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的出口处进行防火墙的设置,以此来实现对整个校园网络的安全保障,防止恶意破坏和攻击。同时,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功能软件程序,在网络的总出口处,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进行屏蔽,还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安全规则,禁止学生使用一些聊天软件和聊天室。
再次,利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本组成成分,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发生问题首先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此外网络给学生带来的众多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学校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但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变态”、“精神有问题”或“神经病”才需要的,如果自己去进行心理辅导是很丢面子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再者学生面对辅导员即使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齿,即便讲了也担心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被人歧视,结果导致了心理辅导室门前冷落。因此,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进行网上心理辅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既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5.中学生自身方面
中学生也应注意规范自身行为,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中学生要学会自尊、自制,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
中学生还应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
相关热词搜索: 触网 归因 中学生 对策 思考上一篇:只关闭网络连接就行了吗
下一篇:关于小学生涉足网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