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已经不符合我们的改革与发展。该文通过对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目标、领导体制、管理过程、管理方法、教师管理、素质教育管理、文化氛围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9-03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加快红河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下,我州对学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意见。这些意见孕育着新的教育思想。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已经不符合我们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不断探讨影响学校管理成效的相关因素,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红河州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校管理体制。

一、红河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管理呈现特色化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校管理时,要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特色化。所谓学校管理特色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不能模式化的、一味的遵循某种方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办学指导思想,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管理呈现科学化

“所谓科学,就是按规律办事,研究事物内在的规律,再依据规律,制定出制度、规矩、方法、计划,然后,按规则去运行,去管理学校。”魏书生认为,“学校管理要讲科学,讲科学就不能是一个人的苦思冥想,一个人的智慧和群体的智慧相比,太微不足道。所以,我们要坚持这样的理念:科学来自对规律的把握,不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就难以把握,真理内涵着科学……”。学校管理呈现科学化就是指学校管理的过程、内容、方法要遵循规律,要具有正确性。

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管理时,第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建立计划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和改进系统等环节;第二,要采取科学的学校管理方法,把学校管理的教育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与法律方法结合起来;第三,学校管理的内容要全面、有层次性。不仅要注重领导用人的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还要注重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教育研究工作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学校管理呈现民主化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依靠广大教师,从教书育人出发,实行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特征。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要求做到:第一,增强民主管理的意识,树立人人参与管理的观点;第二,强化民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执行管理行为;第三,创设和优化民主氛围,建立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

(四)学校管理突出自主性

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学校管理方向性的重要组织保证,但是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具有依赖性。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管理越来越突出自主性。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功能要以指导为主,学校要能够自主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组织内部活动与外部合作等相关活动。

(五)学校管理突出培训常规性

学校管理中的培训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培训要注重常规性,要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面向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要增强培训目标综合化、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促进培训的专业化,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特色化等。

(六)学校管理突出区域整合性

随着社会各机构交流的日益紧密,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不断拓展,学校管理要改变以往的“闭门造车”、注重内部管理的方式。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逐渐转向开放态,加强与相关领域的交流;注重社会的参与,其中包括学校与社会各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获得技能的机会;包括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应当拥有知情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对学校教学计划、教改方案、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法选择硬件设备、环境改造、德育管理等方面都应有必要的了解和意见。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目标

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从事管理活动、管理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学校应注重制定明确且清晰的管理理念,认识学校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外在管理向自我管理的多角度转变;第二,注重制定反映当今社会需求的任务和目标,学校的管理目标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控制性,在制定管理目标时,应依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性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理论、学校未来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学校现实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第三,注重制定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管理措施,从而从多层次、多角度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二)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

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性制度,反映着学校领导权的性质,是确定学校内部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划分及其彼此关系的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健全、完善的现代学校领导体制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严格贯彻执行责任制和实行专家、内行管理,明确各部分工作职责的划分,强调学校在重大事务上的集体决策。这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共性要求,是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第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学校管理方向性的重要组织保证;第三,进一步落实学校内部教代会存在的意义,体现和保证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学校管理民主性的重要组织保证;第四,在与教职工的咨询交流方面,学校的领导阶层鼓励革新与创新,这是学校管理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完善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者组合学校资源,发挥资源作用使之产生理想结果的持续活动状态,主要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诸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从而构成了学校管理一个周期的完整过程,体现了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规律。要实现管理过程的优化:第一,学校管理工作自觉而严格地按照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规律办事,实践证明,凡是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规律办事,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反之,管理效率就降低;第二,学校计划的制定要建立在全体成员协作制定的基础上的(全体教职员工),学校的工作能够围绕制定出来的计划认真执行,并且依据为满足学生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作出调整;第三,定期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第四,改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第五,提高学校处理管理过程中突发因素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优化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完成学校工作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措施、途径的总称。大量学校管理的事例表明,凡是先进的学校或是某一方面工作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是成功运用了有关学校管理方法的学校。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学校的管理方法应突出管理目标导向;第二,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第三,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和相关制度,实施信息技术的人员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学校管理。

(五)加强教师管理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的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规定和操作。在进行教师管理时,第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聘用制度;第二,要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明确教师的工作目标、工作理念和工作职责;第四,提供大量的机会加强教师的培训;第五,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去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六)提高素质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素质教育管理更是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管理,首先,要把握住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注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其次,要加强课程设置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开设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第三,建立新型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核评价标准,即基于促进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第四,加强家校联系,从多角度、多层次实现和完善素质教育管理。 (七)增强文化氛围管理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共同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家庭、社会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是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首先,要鼓励学校里大部分的教师一起分享与教学相关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其次,要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和学习新的东西;第三,学校的组织机构要鼓励教职工之间的合作,从而去进行合作性和协作性的工作;第四,要有意识的去构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和谐化的校园心理氛围、规范化的校园生活氛围,以及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新形势下学校管理模式改革构想[J].校长论坛,2007(7):15-17.

[2]王永平.新课改中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J].治校有方,2004(10):11-12.

[3]李跃辉.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71-72.

[4]丁雪辰,朱春旺.学校管理模式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8-139.

[5]马海永.学校管理中的生命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08(4):31-35.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 管理体制 课程改革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