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介绍了一位打工妹自强不息终于学有所成的坎坷经历。她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剑走偏锋学起了石刻影雕技艺。学成出师后,她来到重庆,就职于一家公墓,每天与墓碑、遗像和钢钻打交道,成了重庆首位墓碑影雕师。她就是现年24岁的女青年——陈兴凤。
“只要是正当职业,我愿意去学!”
陈兴凤1985年10月出生在湖北省郧县胡家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中人多地少,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她的哥哥陈兴海初中刚毕业就外出打工。2002年8月,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时年17岁的陈兴凤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到十堰市一家美容美发学校学习美容。学习3个月结业后,她在城区一家美容美发店找了份工作,每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钱,除了吃住和坐车,连零花的钱都得靠姐姐接济。
有一天,陈兴凤给一位客人倒水,一不小心,把开水泼到了客人脚上。她被经理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被罚了200元钱。
这件事情对陈兴凤打击很大,她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她想,通过自己几个月对美容美发行业的了解,发现学习美容美发的人太多,竞争过于激烈。即使她在这个行业坚持几年,也一样摆脱不了当服务员的命运。农村有一句俗话:“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她觉得,还是应该学一门技术,并且是冷门的技术。一个多月后,陈兴凤离开了那家美容美发店,回到家中,给哥哥陈兴海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陈兴海正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对妹妹的想法,他非常赞同。可是,让妹妹学什么技术呢?陈兴海是建筑工人,每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接触的行业很有限,他也不知道该让妹妹学什么。当天晚上,陈兴海在工棚里把这件事说了出来。一位工友和他开玩笑说:“让你妹妹来跟我学砸石头,保证她以后衣食不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兴海心想,妹妹不能干这种砸石头的重体力活,但可以从事精雕细琢的石雕啊!顿时,他心里有了主意。
之后,陈兴海便开始留意起石雕这个行当。没过多久,他了解到影雕是东南沿海地区一项传统的纯手工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来。它用头如针尖般的雕具在光滑如镜的黑墨玉石板上不断点击凿刻而成,靠着钻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成像,使这些图案成为一件特殊的永不变形的精美手工艺术品,其雕琢的画面无不纤细入微,超凡脱俗。在一些地方,人们通过影雕,把亲人生前的影像雕刻在墓碑上,从事这种技术的人,被称为墓碑影雕师。陈兴海就想,这门技术就是冷门,学的人不多,应该大有作为。他当即决定,让妹妹学影雕。
当天晚上,陈兴海给家里打电话,和父母及妹妹商量。陈兴凤还没有表态,母亲已经抢过话筒骂了起来:“你是不是有病?她一个女娃子,怎么能做这种和死人打交道的活?”母亲不懂影雕,以为陈兴海是要让妹妹学刻墓碑。无论陈兴海怎么劝说,父母就是死活不依。最后,母亲一气之下,把话筒都摔了。
尽管这样,陈兴海还是不死心。他觉得,影雕真值得妹妹去尝试。几天后,他特意请假赶回老家,当面做父母的工作。这次,虽然父母仍不同意让妹妹去学影雕,但表示可以由妹妹自己拿主意。而陈兴凤非常认同哥哥的意见,爽朗地说:“只要是正当职业,我愿意去学!”
两年勤学苦练,掌握了影雕技艺
就这样,陈兴凤于2002年10月跟着哥哥来到福建泉州。陈兴海到住地附近一家雕艺城,打听到有一位影雕师的手艺非常高超。陈兴海向这位影雕师说明来意,对方虽然愿意收徒,但是要价很高,至少6000元。为了让妹妹学门真正的手艺,陈兴海一咬牙,出资把妹妹送进了那家雕艺城。
影雕需要具有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可陈兴凤却一点基础都没有,她不得不从头学起。为了让陈兴凤尽快上路,师傅先让她跟着自己打下手,帮着递工具、拿材料。陈兴凤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影雕,不辜负哥哥的期望。由于她肯吃苦,加上天资聪颖,所以进步很快。一个月后,她就对多达几十件的复杂影雕工具了如指掌。师傅对她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开始手把手教她影雕技艺。影雕最主要的工具是钢钻,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工具却很难掌握。每当陈兴凤手持钢钻在大理石上雕刻时,钢钻的振动使她手臂发麻,钻头也不听使唤。师傅为了让陈兴凤尽快掌握好这一步,要求她整天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用钻子不停地敲击大理石,一直将黑色的表面敲击得体无完肤为止。几天下来,陈兴凤的手掌被磨出许多血泡,胳膊疼得连饭盒都拿不稳。
刚开始,陈兴凤由于把握不好力度,有时用力过大便把石碑敲掉一大块。这时,师傅就毫不留情地批评她:“你这个小丫头,怎么这么笨呢?告诉你用力要均匀,你怎么记不住呢?”陈兴凤虽然觉得特别委屈,但是她仍咬紧牙关继续刻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陈兴凤不仅能够雕出花草、衣服等物景,而且还学会了人体、肌肉、脸部、头像五官的雕刻。在影雕中,头像是最为复杂的一项。为了掌握五官雕刻要领,陈兴凤对着画像一次又一次在石碑上临摹。也不知雕碎了多少块石碑,流了多少汗水,她终于掌握了影雕技术。
2005年5月,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陈兴凤如愿成了一位影雕师。
把逝者的遗像当活人像,赋予墓碑影雕生命的灵气
学成出师后,陈兴凤从福建泉州回到湖北郧县。可是,在影雕行业,陈兴凤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她一时仍找不到工作。后来,陈兴凤通过调查,发现墓碑影雕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因为一般人不愿意从事墓碑影雕,所以墓碑影雕师非常走俏。于是,她下决心,设法向墓碑影雕方面发展。
2005年10月,重庆市南山龙园公墓得知陈兴凤会影雕,对她发出了邀请。龙园公墓是重庆市四大公墓之一,地处市郊。陈兴凤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从湖北乘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
起初,龙园公墓的老总对陈兴凤并不信任。他觉得,一个20岁的女孩,不可能做好影雕,更不可能当好墓碑影雕师。所以,老总提出让陈兴凤试用3个月。一天,一位顾客预定了一块影雕墓碑,老总点名要陈兴凤制作。陈兴凤立刻拿出工具精雕细刻,很快就如期完成了,就连一向很挑剔的老总和顾客,都频频点头称好。试用期未满,老总就拍板正式录用陈兴凤,工资也由试用期的每月1500元涨至3000元。
为便于工作,陈兴凤的吃、住都被安排在墓园里。每天,她不仅白天要面对墓碑和逝者的照片,晚上还得一个人睡在墓园里的一间房屋里。特别是夜晚,墓园里寂静无声,就连胆子大的男孩都会害怕,何况她一个女孩子?起初,陈兴凤害怕得晚上睡觉时要用被子捂着头。
当时,重庆市只有陈兴凤一个人在做墓碑影雕,她也成了重庆首位墓碑影雕师,找她做墓碑影雕的人越来越多。墓碑影雕是细致的手工活,最快也要四五天才能完成一件,遇到大的影雕甚至要花半个月或更长时间。为了尽快完成一件影雕,陈兴凤有时把逝者的遗像带回自己的宿舍,逐渐养成了睡前躺在床上构思创作遗像的习惯。刚开始,她听到客户讲逝者最后的故事就恐惧,甚至噩梦连连。几个月后,这种恐惧感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消失了,她的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墓碑影雕也不例外。对陈兴凤来说,一件满意的影雕作品会给她带来自信和快乐。随着对墓碑影雕认识的不断加深,她慢慢把逝者的遗像当成了活人像。她认为,人死了,把头像刻上墓碑,冷冰冰的石头就有了灵气,有了生命。只要碑不毁,生命的符号就不会消失,也便于后人永远缅怀故人。因此,陈兴凤对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很多客户由衷地对她赞叹道:“小妹你棒极了!你年龄这么小就雕刻得这么好,真了不起!”
渴望传授影雕技术,自己当老板是她新的人生追求
一晃,陈兴凤在重庆工作3年多了。其间,她的姐姐已经出嫁,哥哥也从泉州回来,在湖北襄樊开了一家副食批发店。陈兴凤每个月都要给父母寄钱,在她的帮助下,家庭的困境得到了彻底扭转。父母也由此改变了对墓碑影雕师的偏见,并且以她为骄傲。
从最初外出打工,陈兴凤离家已经整整7年了。但是,乡情始终在她心头萦绕。作为十堰人,她觉得自己没有给家乡人丢脸。每当别人问她:“小妹,你是哪里人啊?”她总是动情地回答:“我是湖北十堰人!”她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家乡十堰发展。
陈兴凤告诉记者,当墓碑影雕师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的目标是自己做老板,等经济条件允许了,她要自己开一间影雕工作室。她对记者说:“将来不管是开在哪里,我都想教一批对影雕有兴趣的十堰人。”
一位青春时尚女孩成天和墓碑、遗像打交道,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是这位自强不息的湖北女孩,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冷门”成才道路,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兴凤剑走偏锋成为墓碑影雕师的事,不但在家乡被传为佳话,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派出两名记者来到重庆,对陈兴凤进行了5天的采访。4月29日,《半边天》栏目在《路在脚下》的系列专题第一集,用30分钟播出了陈兴凤的打拼史。
题头照片:陈兴凤向记者展示影雕主要工具钢钻。
相关热词搜索: 重庆 墓碑 首位 影雕师下一篇:石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