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1980年生,山东烟台人,2013年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2013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落地。随后,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依次出舱。经过15天的太空飞行,作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王亚平,状态良好、神情自若、光彩照人。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航天员,是继刘洋之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也是第一位飞向太空的“80后”。
梦想因时而变
1980年1月27日,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离城十公里处的张格庄村。她从小体育就非常好,时常梦想长达以后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王军霞就是她最崇拜的偶像之一。为此,她努力锻炼,后来考上了烟台市第23中,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
1994年9月,王亚平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福山一中(山东省重点高中)。这时,她的心里特别清楚,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不上体校、不进专业队,就不可能吃上体育这碗饭。于是,她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做了调整,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之后,王亚平把努力的重点放在了文化课学习上,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她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操场上,少见了她奔跑的英姿;图书馆、阅览室里,却多了她苦读的背影。
1996年9月,新学年开学不久,就在高三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启动,王亚平班里的姐妹们个个踊跃报名。令师生们惊诧的是,平常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王亚平这次却没有递交申请书。班主任赵家海有些坐不住了,找她谈心。面对老师的提问,王亚平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怕为此分心,耽误了功课、影响到高考,岂不是鸡飞蛋打?
赵老师觉得她的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出于老师的责任感,他还是好言相劝:“亚平啊,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怎么就轻易放弃呢?退一万步说,即使选不上飞行员,你不花父母一分钱,免费做一次全面体检,不也挺好吗?”
王亚平想了想,紧咬嘴唇点点头。
由于王亚平生性好强,不愿临阵做逃兵。所以,她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参加各级体检、选拔。同时,她起早贪黑,连吃饭时面前都要摊开一本书,想方设法把耽误的学习补回来。
命运真的眷顾这个肯吃苦的乡村女孩。1997年8月,王亚平顺利通过了体检关、政治审查关和高考关,成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名为空军航空大学)的一名女学员。
教师梦破灭了,王亚平仰望蓝天白云,又做起了浪漫的飞天梦……
在空校中蜕变
一跨进长春飞行学院的门槛,王亚平等女学员们就迎头遭遇了“下马威”。新生队干部板着脸宣布:按照《内务条令》要求,女学员必须剪去长发留短发。
然而,这仅仅是紧张的军旅生活的一个“见面礼”,更加严格、艰苦的磨炼,正一波接一波排队等着她们。
首先是预科阶段,通过政治教育、队列训练和体育运动,培养女学员的军人气质,帮助她们清除身上的“骄”、“娇”二气,实现由民到军的大转变。3个月的训练结业,经过身体复查和阶段小结,王亚平有几个姐妹被淘汰出局。
接着,是文化基础学习。一年半的时间里,学校开设了30多门课程。结业时,又有几个女学员被淘汰出局。空军航空大学至今还保存着王亚平的成绩单,包括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大学英语等在内的16门功课,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平均成绩为88.5分。
1999年4月,王亚平与29名同学一起,转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学习飞行。由于是运动员出身,又加上她胆大心细爱琢磨,最终,王亚平以总分第二的好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被授予军事学学士学位、副连级军衔,分配到广州军区空军运输机部队驻武汉某团,成为运输机飞行员,实现了自己的蓝天梦。
“二选一”的较量中败北
第一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的工作拉开了帷幕时,王亚平与14名飞行学院的同学,进入候选之列。
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是世界惯例。相对于飞行员的选拔,般天员的选拔标准更高、更严、更苛刻。这次择优选拔要从15名中先选中3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考核,还要刷掉一名,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王亚平,已今非昔比。她的飞行之路走得很顺,她飞过4个机种,安全飞行达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并被提拔为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经过半年的精挑细选,2010年3月,王亚平、刘洋等3人金榜题名。实际上,王亚平与刘洋还是一个飞行团的。之后,她俩一起前往北京,到航天员大队报到,并摘下飞行徽标,换上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成为女预备航天员。
3名女预备航天员是同学、同事,又是“同航”。平时,大家亲如手足,但在训练时,却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因为谁都心知肚明,3个人只能有两个人“晋级”。不久,“三选二”揭晓。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刘洋和王亚平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可是,当她俩发现还有一个姐妹仍旧标准地坐在座位上,低头不语时,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向她张开双臂,3个姐妹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到了2012年6月,同样残酷的情形,落在了王亚平的身上。当时,“神九”已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乘组3名航天员中有一位是女航天员。当选的女航天员,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嫦娥”、世界第57位女航天员,这一荣耀将无法估量。
刘洋和王亚平都是候选人,“二选一”,没商量。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两个“同航”谁都愿意当第一,不想做第二。但是,在巨大的考验面前,刘洋和王亚平早已超越了对个人得失的考虑,而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精心准备,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在“神九”出征的最后时刻,幸运的天平向刘洋倾斜。接到命令后,王亚平心静如水,她坦诚地对刘洋说:“刘姐,祝贺你!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为你祈福。”
关键时刻,王亚平自然流露的大局意识,更加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敬重。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2013年6月3日,“神十”与运载火箭的组合体如期竖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蓄势待发。这次发射,仍旧像“神九”一样,飞行乘组航天员还是二男一女。与“神九”不同的是,女航天员这次没有备份,王亚平是唯一的候选人。
发射前夕,王亚平实话实说:“航天员的生活是浪漫的,也是单调的,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待。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不停地训练、考核、再训练、再考核,每天过得很紧张,也很充实。3年多来,我没有陪丈夫逛过一次街,也没有带孩子进过一次公园。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付出值!因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最大的梦想。”
“神十”发射成功,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后,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15天,并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内工作生活12天,进行多项科学实验。作为乘组一员,王亚平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也是意外的惊喜: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一次太空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圆一回自己的教师梦,而且是站在世界“最高讲台”上讲课。
6月20日上午10时许,太空授课正式开始。在指令长聂海胜、太空兼职摄像师张晓光的积极配合下,王亚平举止从容,侃侃而谈:“同学们都知道,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在太空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那么,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讲完太空质量测量,王亚平又依次完成了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娓娓道出这些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与地面课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代表进行教学互动,亲切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堂太空课,整整上了40分钟,无论是教授内容的难度,还是授课时间,都超过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那次太空授课。
“神十”3名航天员在那次飞天征程中,成功实施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作为“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位中国太空授课第一人又将整装待发,奔赴下一个战场……
(摘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 首位 中国 太空 教师 王亚平上一篇:飞行学员性格特征对训练的影响
下一篇:在太空边缘自由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