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地理”教学承担着引导认知、综合性学习和应用实践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高师“乡土地理”课程的地位存在着弱化趋势,为在现有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下,充分体现“乡土地理”的课程功能,本文根据其教学内涵及与其他高师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循序嵌入高师地理课程体系、构建开放式立体教学体系的构想,并分析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师 乡土地理 教学体系 开放式 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41-02
1 “乡土地理”在高师地理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乡土地理即本乡本土的地理[1],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空间尺度最小,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在地理课程体系中,“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系列课程之一,贯穿地理综合问题,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首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实践能力,其理论和方法是对区域地理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可以作为“中国地理”课程的延伸和实证,不仅提供了理解区域综合地理问题的教学案例,还承担着主要的实践任务[2~3]。此外,在自然、人文等部门地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现象来讲解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和确实有用的。可见,乡土地理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地理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形成一个地理教学体系[2]。
然而,在增加通识课程教学量、压缩专业课程教学量的大背景下,许多高师院校不再继续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或将其改为选修课,未能充分体现“乡土地理”应有的课程功能。因而,如何在现有课程体系和课时安排下,强化“乡土地理”的教学功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 当前高师“乡土地理”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1 教学模式封闭,教学内容泛而不实
目前,“乡土地理”作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高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通常全面涵盖了对特定区域内自然、人文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乡土地理概貌的介绍,由于内容较广,因而各部分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以课堂讲授为主,亦缺少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普适性不足
高师“乡土地理”课程通常以学校所在省区地理为教学对象,由于高师生源地多样化,以及未来就业地域的多元化,单一区域的乡土地理知识并不为所有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也不能满足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学的需要[3]。只有加强普适性的乡土地理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具备在不同区域组织乡土地理教学的能力。
3 “乡土地理”教学体系改革构想
“乡土地理”教学体系改革应该突破独立课程的局限,按照高师地理课程以理论为先导、先部门后综合的设置顺序,将“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循序嵌入相关课程之中,形成“乡土地理”开放式立体教学体系。
(1)与部门地理学课程教学相融合。部门地理是学生构建地理概念、理论和知识基础的重要课程,如何帮助学生营造知识建构的真实情景是关键[4]。因此,在部门地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了解生源地构成,选取有关区域有特色的具体地理事象来引导教学,使一些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与规律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
例如,在地形类型的认知教学中,利用宁镇丘陵、宜溧丘陵的图片、影像等素材,激发来自南京、镇江、常州、无锡等地的学生提取出对家乡地形特点的记忆和切身体会,形成丘陵的观念(地势起伏、坡度较缓),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来移植体会、形成感性对比,进而从相对高度的视角加以抽象,帮助来自其他地形区的学生形成丘陵的概念(相对高度100~200 m,地势起伏,坡度较缓)[2]。
(2)与“中国地理”课程教学相融合。由于“中国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区域尺度较大,通常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主要在宏观上把握、理论上讲解[5],缺乏实证与应用教学环节,而“乡土地理”对小区域的地理特征概述则恰能提供具体的分析案例,满足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各自家乡地理特征分析与总结的需要。
例如,在中国地理区域分析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生源结构选择若干区域,由来自相应区域的学生开展分组合作,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对各自家乡地理特征的了解,介绍各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发展情况,分析区域人地关系,探究制约家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等,并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形成学以致用、师生互动的良好格局。
(3)“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乡土地理特征与区域发展差异部分的教学内容被分散迁移到部门地理学和“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去,“乡土地理”课程应加强通识性乡土地理理论和方法教学,以及学生实践探索和技能训练。
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约占20%的课时,主要介绍乡土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乡土地理的性质、特点和意义,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开展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等,并加强对学生地形图阅读、定点测量、地图草测、地学分析等技术的培训[2],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乡土地理,熟悉和掌握乡土地理研究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基本地理特征与分区特征教学是学生开展乡土地理实践的知识基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通过测验和讲评的形式,进行内容总结和提炼,约占5%的课时。
特色专题教学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学生自行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提供范例,约占15%的课时,由教师选择学校所在省域内有特点、具有区域综合性和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成专题,结合大量的背景材料、多媒体素材以及必要的实地考察,教导学生如何用地理综合分析的视角阐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是“乡土地理”课程的主体,约占60%的课时,又可分为实习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两大块。其中,实习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选择学校所在市域范围内的典型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及综合性实习地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身边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地理调查报告,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并使学生逐步熟悉地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项目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拟定调研计划、方案,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完成调研报告[3],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并培养学生对考察结果进行生动呈现和深入分析的技能,有利于学生日后独立组织和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和研究。
4 改革保障
为保证上述改革设想的实现,其一,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部门地理学和“中国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应增强利用乡土地理事象启发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乡土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则需提高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和调研的能力。其二,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原则,合理选择和超前建设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观察空间和实践操作平台。其三,保证实习和实践经费的供给,可将“乡土地理”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实践教学发展项目,寻求必要的资金保障,而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则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主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迎新.关于乡土地理研究与教育的几个问题[J].嘉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111-116,110.
[3]苏筠,王静爱,陈静.“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6(4):9-11.
[4]陈磊.建构主义与高等师范院校《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248-249.
[5]黄莉敏.乡土地理融入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3):124-126.
相关热词搜索: 乡土 开放式 探讨 地理 体系上一篇:《斑羚飞渡》三探
下一篇:浅如何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