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从北疆博物院科研看国际合作视野

| 浏览次数:

zoޛ)j馟ixݼiMvm�^ŢXjmj'u첉j$>'ފXZ^
v)_<_{_t_u_vi;Ij'u첉55N^u^^mu_v_xi+Aj躽|M}}m}ۭ}mtt]}}5~5~i_v_v_w_ziJb_:_y_u}m}ӝ}^اjwotbraݺ_v_wi
v'V_<_w_t_t_u_v_v_v_wiݼZ总结步达生的:“鉴于他的科学兴趣与合作精神,所有参与合作的人员一致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朋友……。步达生忘我工作,积极率献,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很强的科学献身精神,为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率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正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委员会193年5月8日开会通过的备忘录所说,“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使本学院增光”。

德日进(1881—1955),本名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法国人,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學家和古人类学家,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思想家。德日进为其中文名。德日进曾于1923—1946年,以合作者(桑志华的同事)的身份在北疆博物院工作。他在中国度过的岁月是他科学生涯中的顶峰时期,参与了著名的“北京人”的发掘和鉴定,并完成了他一大部分的哲学著作。

1912年,德日进遇到当时古生物学权威布勒教授,1912—1914年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受布勒教授影响开始古生物学的考古研究。1914—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召入伍,担任战地担架队队员。1920—1922年,在巴黎学习地质学。1922年获得巴黎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1923年受桑志华之邀到中国组成中法生物科考团,一同在中国黄河、白河流域进行田野考察,并采集大量化石及石器,实现了中国在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北疆博物院的宝贵财富。除生物考古方面的成就,德日进是近代西方公认杰出的思想家,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评价德日进“既是科学界,同时又是精神界的巨人”。

通过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事例,可以看出当时这些地质、考古学家不仅要在田野考察时与大自然恶劣条件战斗,还要忍受中国国内军阀割据、盗匪猖獗的环境,若不是对求知求真的坚持,加上中国学者科学救国的责任感,恐怕无法持续不懈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像是一种对文明的坚持。

这些科学家并不隶属于同一个机构,也不隶属于同一个国家,他们因科研工作在中国相遇,他们重视分工与合作的特性,也表现在一起出田野、以共同挂名的方式出版、参加学会讨论等活动上。他们了解科学是众人合作的事业,尤其像地质学、史前考古这类的自然科学,从材料收集、野外考察、标本制定,到室内分析、绘制图版、理论发表等,需要许多人的合作。尤其是田野考察、标本比对和鉴定工作,最需要有经验的专家互相协助,才得以事半功倍,所以其学术成果的归属和发表常常有多人共同挂名的情形。在当时中国分工未细、缺乏专门人才时,这些在中国相遇的中外科学家相互依赖彼此的专长,他们之间有私人友谊,也有相知相惜。

事实上,在自然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野外勘查和采集是很主要的部分,所以这些旅行探险家与专职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考古学研究者成为研究该领域科学活动的一个部分。远来的外国学者们融入中国的研究环境,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们一同排除万难,共同为世界科学事业而努力,一步一步探索中国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曾经有过的人类文明场景。■

参考资料

[1]戴丽娟.中国地质学及史前学发展初期之国际性格[M]//古今论衡(第2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

[2]王希桐.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韩琦.安特生在中国——从矿务顾问、化石采集者到考古学家[EBOL].http://jds.cass.cn/xwkx/sxpy/201812/t20181214_4793464.shtml.

[4]邢玉林,林世田.探险家斯文·赫定[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5]杨翠华,庞桂芬.远路不须愁日暮──胡适晚年身影[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6]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钱益汇.步达生与近代中国的科学事业[J].齐鲁学刊,2007(5).

[8]李学通.翁文灏年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北疆 博物院 国际合作 视野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