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挑战、机遇及实现路径白永秀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永秀智库理事长李双媛丨陕西永秀智库经济管理研究院规划师鲁能丨陕西永秀智库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社会构成重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无碳未来的愿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2020年,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双碳”目标提出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发展背景,必将对经济社会实现也应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产生深刻的影响;“双碳”目标的1和全面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和全局中综合考虑和应对。一、“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一)世界背景约510亿吨的温室气体,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气候灾难,要避免排放温室气体,人类需停止向大气中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实现零排放。是要求《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缓气候变化,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值,量归零,在本世纪中叶,碳排放尽早达到峰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以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碳排放净增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多后,兰确认在2035年,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芬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瑞典、奥地利、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在2050年。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中国尽快达峰以及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对全球气候应对至关重要。(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背景速发展,中国经济加经者,济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体、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经济技术的领导证明,只有让发展方式绿色事实型,转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同时,我作为发展中国家,业化、进阶段,弱,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信息化、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仍然薄城镇化、我国目前仍处于新型工农业现代化加快推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盾,仍处于新型工业化、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则镇部分。段,化、农业现代化加信息化、快推进城阶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2020年,中国基于推然薄弱,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尚未担当,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当前我国距离实标愿景。宣布了碳达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碳中和目要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剩30从碳年建设整体布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比,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要推动绿色低碳更紧、我国实现碳前沿技术研究,辩证的角度看,幅度更大、“双碳”目标,时间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加快推广应用抓紧部署低现过程,“双碳”困难更多。目标的实但从碳技术评估、业模式的过程,也是催生全新行业和商新服务平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我国应顺应科技于建设更高质量、未来,中国将着眼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抓住绿具有凝聚力的经济、更开放包容和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从体系,政治和社会动力。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力为主要特形成更为绿色、高效和可(一)面临挑战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新篇章。共同谱写战。较高,当前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费行业、从能源供应系统到能源消二、挑战和机遇“双碳”目标带来的需在2060年前完全实现脱碳化相应的重大基础设施,改碳”造目标下,升级,存高能耗地区的产业在巨大挑战。“双11结构调整将成为能源消费强度的传统能源地区,控制的着眼点之一,以煤炭为主产业替换的严重冲击;将面临主体性色、导的区域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化工、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钢铁、有挑战。对技术创新高要求带来的化推进过程中,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发展应用水平不一致,CCUS技术链条术、创新的需求逐渐增大。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对低碳技洁能源运输优化、实现突破,碳捕集技术如何实现存储等技术上如何在清有效应用、升级并逐渐趋于成熟大挑战。等,均是“双碳”目标下面临的巨挑战。对区域财政可持续带来的江等采矿大省,山西、内蒙古、陕西、南等电力大省,青海、内蒙古、黑龙云等业、建筑大省,地贵州、方财甘肃、政青海度较高。电力行业、建筑业等依赖程对采矿可避免对相关区域的主导产业“双碳”战略的实施将不产能造成巨大冲击,济效益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经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的给当地冲击。战。对区域金融体系带来的挑可避免导致高碳排放的资产价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将不值下跌,产泡沫破灭、引致资产搁浅、高碳产业和企业消高碳资失,风险上升,贷款、债券违约和投资损失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源。进而成为区域乃至整12(二)面临机遇遇。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是统性变革。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同起步的重大机遇,在能源结构、中国可主动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结构、社会观系统性变革,水平。若合理布局5G、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等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将为自主创新与产产业加快转型,济竞争力,巩固科技领域国际领有力提振中国经推动国内先者的地位。带来机遇。为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可8180亿美元,再生能2010-2019年间,源领域的投资额中国达阳能光伏和光热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太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2020年中超过400万,总占全球该领域就业下,人数的近40%。“双碳”背景将成为重中之重,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机遇,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也可借此的就业机会,技术、新能源汽车、催生各种高效用电碳钢铁、零碳建筑、零技代、术产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推动率提升,生产工艺升级、低碳构建低碳、零碳、能源利用效原材料替型产业体系。负碳新机遇。为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煤炭、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放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碳排的84%,伏等仅占16%。而水电、风电、核能和光风电、目前,我国光伏、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全球。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领跑核能、将分别超过目前的5倍、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70倍。将进行能源革命,为实现“双碳”12倍和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加快发展可再目标,中国巨大的清洁、生能源,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双碳”目标有助于中国提方式,加快节能减排改造,改变生产培育整、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结构调保产业将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建优化和升级的整体目标。环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业也将加快制定绿色转型发展企新战略,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和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商业生态重构,新形成低碳、以体制与技术创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低成本发展模式及三、“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个可选项,实现碳达峰、进碳达峰、而是必选项。碳中和不是一中国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碳中和,应放在推动按照源头防治、的战略大局和全局中综合考虑,创新、新兴培育、产业调整、绿色生活的路技术
中国推进碳达峰、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和全局中综合考虑。碳中和,应放在推动高质径,变革,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标。推动如期实现“双碳”目制造产业电气化、推动终端目标加快推进减碳步伐,推进源头防治。按照30、头管控,防止经济被高碳锁定。加强源60化转型,气化经济效益不可行的情况下,在无法实现电气化或电数字化、智能在制造和交通领域改用氢能、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作为源头治理的将降产业发展,制质能等燃料。对于难以脱碳的设施加快固碳等环保综合施策,“牛鼻子”切实转,坚和工艺,采用去碳、固碳技术实变理念方法,持源头防治、现碳中和。着重加强生态农业、控准、制科学、和区依法、域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同系统治污,治理。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产业扶持严控精力度,程,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把新建、高耗能、改建、高污染“两高”项目,严统质量和固碳能力。完善碳汇体系,提升生态系放项目的环境准入关,扩建高耗能、开展排查高排员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加强技术创新。支持科研人清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由末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等离激元人工光合、(CCUS)、治理向源头防治转变。关键技术的研发,调整产业结构。电力的脱碳碳和负碳技术。采用创新工艺流整合减碳、微矿分离等零必须先于更大范围的整体经济程、脱碳,备、使用热泵技术等改变现有设碳和结构转型,要加快推进电力产业的脱减排。工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等新推动节能和高效化的发展,加速能源清洁化型储能技术,取CCUS技术的燃煤发电,逐步淘汰未采石燃料的关键技术、积极推广不依赖化增加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快速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先进用能技能、以核源循环利用效率,多种技术组合发电。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为辅的能源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突推进新型清洁大幅提升资能大力推进节力、降钢铁、碳重有色、点工程,建材、加石化、快推进化工电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绿色经破和成熟。加快大数据、区块链、济技术中的应用,提升重点行业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可持续化助力发展。能源高效化、清洁化、字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务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推广合同完能源管理绿色产品供给。(EMC)服务,扩大低碳变化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碳排放气候业为主体的碳交易市场。建立以企发碳金融活动,支持开贷、金融产品,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大力发展绿色信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等衍生产品和业务,探索碳期货有关基金,设立碳市场全民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激活碳汇资产。导,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引开展碳达峰导简约适度、提升群众绿色低碳意识,倡式,向简约适度、推动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加快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康的方式转变。绿色低碳、文明健公、推广使用远程办运输和产品非物质化等技术,无纸化办公、智能楼宇、智能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开绿色学校、等行动,创建碳中和示范企业、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示范村镇。不断推广型器具,低碳交通、生活节水的垃圾分类宣传,深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常普及垃圾分类类。识,稳步推进垃圾精细化分色生活、培养市民形成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消费习惯,绿活,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着力创造高品质生13
建党百年看“双碳”CarbonPeakandNeutralityGoalsUnderLeadershipofCPC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牛禄青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最重要最紧迫的议题之一,也是人类面临的更长期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危机。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这距离《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尽可能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值已迫在眉睫,所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并开始付诸行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球变化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事关中国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敢于直面挑战、采取行动、奋力实现。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必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加强国际社36|
NewEconomyLeader|
2021年第02期会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碳达峰、碳中和会给哪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话题深入交流、献计献策。实现“双碳”目标任重而道远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随后逐步降低;而碳中和就是要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目标。作为知名的气候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净零排放对全世界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将温度稳住而不再上升。未来20年,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甚至翻番,这些新的基础设施如果不提升其能效,那就无法实现净零排放,现在就要作出决定并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由于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人口规模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求,碳排放总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建党百年看“双碳”CarbonPeakandNeutralityGoalsUnderLeadershipofCPC对此,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是排名第一的世界大国,在排放方面也是大国。目前中国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只有中国采取措施减少排放,全球才能快速减少排放,所以中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非常重要。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施南德也表示,巴黎协定的目标能否实现,什么时候实现,气候行动尤其是脱碳行动,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在全球的碳排放比较高。未来气候变化还会使全球更加炎热,热浪将会影响到1000万人,所以一定要适应气候变化,个人和企业必须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黄润秋强调,当前中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对于中国面临的巨大减碳压力,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也深有同感。他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从能源系统来讲,要从一次能源的来源、中间转化技术以及需求侧的利用方式和技术创新上发生深刻变化,根本特征是要实现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转变为以非化石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采煤塌陷区水域漂浮式光伏发电站。(无人机拍摄)图/中新社2021年第02期
|NewEconomyLeader
|3建党百年看“双碳”CarbonPeakandNeutralityGoalsUnderLeadershipofCPC能源为主的系统。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发布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报告,在温升2℃目标下,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70%以上,终端电力比重要占到55%。而按照温升1.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要达到85%以上,终端电力比重要达到68%以上。李政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其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因此“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需要迎难而上、只争朝夕。加强团结合作共建美丽家园发达国家应如何支持发展中国家降低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技术变化非常迅速,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技术后发优势直接跳过某些发展阶段实现新技术应用;与此同时,富裕国家也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迅速迈向低碳发展。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良好的技术和金融优势,在技术、资本等方面,发达国家有义务以正确的条件支持发展中国家。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升温不超过2℃,一个国家不可能单打独斗,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合作。施耐德电气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认为,有两项关键技术今后可以引发颠覆性变化,一是电气的数字化。引入数字化,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利用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排放和电力消耗。二是绿色的电气化。电气化是唯一可使能源脱碳的方式,也是工业发展的方向,但发电企业90%的电力来自于传统能源,如果实现合作,至少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任务是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由于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仅剩不到10年,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对此,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夏光表示,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向全社会提供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驱动力,总体来讲,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推动38|
NewEconomyLeader|
2021年第02期力、拉动力、行动力。第一,推动力是指由政府实施管制性政策。要制定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控制规划和计划,确定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高限值。根据各地现有的排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未来排放需求等综合因素,把全国总量分解到各个省份,再依次分解到各个城市、企业和单位,让每个人都知晓碳达峰与自己息息相关。各级政府还要制定高碳低碳产业目录,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第二,拉动力是指通过市场提供激励引导性政策。由于要进行广泛、深刻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必须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研发新技术,这方面有很多市场化的制度。比如绿色投资、碳交易、绿色信贷、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低碳示范合作项目等。第三,行动力就是要增强社会的行动能力。比如更广泛地宣传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意识,采取更多鼓励性政策,鼓励公众节约能源、合理膳食、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公共交通、循环利用、美化家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善生活,形成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排名和绿色低碳行动积分奖励等各种措施,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等。百威是一家在数字化实践当中加速创新的传统制造企业,除了致力于自身发展,也与供应商和行业伙伴携手并进,努力推动中国啤酒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其更加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据百威全球首席执行官薄睿拓介绍,2020年位于四川省资阳市的百威啤酒厂通过电力购买协议,成为国内啤酒行业首个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的工厂。今年又通过电力购买协议实现武汉和昆明两家啤酒厂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百威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安装在福建莆田啤酒厂的屋顶上。此外还使用天然气锅炉代替燃煤锅炉,安装LED照明设备,并要求购买标有一级能效的冰箱和冰柜。
薄睿拓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通力合作,以绿色物流为例,百威正在与合作伙伴协作,控制物流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百威还设定了科学的减碳目标和减排强度,配置了216辆清洁能源汽车。此外,还与中国的物流供应商签署新的协议,承诺到2025年之前配置清洁能源卡车的占比要达到50%。供应商和社区也是百威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100家加速器项目,积极紧密地与供应商和初创企业协作,旨在2025年之前解决100项挑战,并且促成其与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合作。中国正在加速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格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让中外企业有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薄睿拓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和知识,只有通过协调共享才能发挥作用,扩大创新规模,在整个社区当中增强韧性。把握绿色机遇推进创新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展的战略支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何立峰指出,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何立峰强调,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制定和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黄润秋也表示,我国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建党百年看“双碳”CarbonPeakandNeutralityGoalsUnderLeadershipofCPC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五是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遇,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首先不要再投资煤炭等化石能源,有很多积极措施可以采取,比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和农业的改进以及林业发展。这些新做法中有很多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当然有些工作也会被搁置,这就是转型。其次,城市非常重要,中国提出建立更清洁、更紧凑的城市发展目标,可以为全球树立一个标准。第三是电力,目前中国的电网有时候效率和作用欠佳,这涉及电力市场和电力结构的改革。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电力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113亿吨,能源领域碳排放是98亿吨,占到87%。其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是42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7%。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在生产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转化为电力加以高效利用。在消费侧,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要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控碳、脱碳,在传统电气化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电气化社会。对于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舒印彪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广泛互联;二是智能互动;三是实现灵活柔性;四是确保安全可控。李政也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推进技术创新。能源低2021年第02期
|NewEconomyLeader
|39“十四五”时期中国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
建党百年看“双碳”CarbonPeakandNeutralityGoalsUnderLeadershipofCPC碳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按照清华大学的测算,实现温升2℃目标导向的转型路径,2020年到2050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占每年GDP的1.5%~2%,而要实现温升1.5℃的目标,需要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能源转型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因此付出这样的成本是值得的。魏桥创业集团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专注于纺织业和铝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迄今已成为这两个行业中世界级的领先企业。该企业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技术创新等举措,把绿色低碳的约束变成了发展动力。“过去总认为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负担,现在我们认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跟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际上给我们赋予了更新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如是说。对此,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也表示认同,他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带来多重效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碳中和会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会涌现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和创新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全球处于高碳向低碳和零碳转型的重要时期,PE/VC机构有哪些投资机会呢?张磊表示,在这个时期,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投资正当其时。据了解,高瓴资本在新能源技术、工程材料、绿色经济方面制定了一个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车、芯片等产业链供应链。同时运用哑铃理论,用科技助推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望未来,施南德认为,疫情40|
NewEconomyLeader|
2021年第02期之后对中国具有独特的机遇,可以加速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施南德表示,中国在工业、煤炭、水泥行业需要采取新的行动,并在未来30年内改变能源结构,而打造氢能经济是一个关键元素,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来推动氢市场发展。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经济对氢能的需求现在几乎为零,但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1800万吨,主要来自于钢铁和运输行业。此外利用碳封存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低碳能源,推广植树造林也是把握这一轮机遇的重要元素。施南德指出,中国的脱碳会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可利用电商来支持绿色行动,鼓励消费者作出低碳决策,使其消费习惯更加环保。环境和经济也是不可分割的,政府可以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推广绿色债券,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可持续可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脱碳战略,持续行动并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数据的质量和透明度也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企业监测和减少排放,而且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加有效、更可持续地作出商业决策。调整现有的工作方式同样有助于减排。根据麦肯锡的估算,在发达经济体,高达1/4的劳动力可以每周三至周五在家办公,而不损失任何生产力,从而减少因为出行而带来的排放。施南德表示,个人也能为脱碳作出贡献,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减少消费,而是在消费时要注重环保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共享回收和再利用。同时,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将加速劳动力需求的改变,企业要与政府开展合作,把气候风险和脱碳意识纳入到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中。“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任务,也是机遇,能
够带来新的工作机会。”赵国华说,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亟需对劳动者进行相关培训和素质提升,职业教育也要进行更好的开发。工厂要想实现效率提升,需要加强员工培训,提供更多创新性工作。
“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建议
摘
要:在当前双碳背景下,需要构建以低碳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从不可再生能源主导朝着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方向过度,将传统发电的石化能源转变为清洁型能源,关注新型平衡体系、复杂安全机理、成本疏导机制变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分析研判新型电力系统演化路径,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高效率、高质量的技术,下面将对此展开分析与论述,从问题方面你入手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双碳背景;新型电力系统;挑战与建议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为达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不断推进能源改革,积极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替代技术,提升了电气化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电力行业若想在当前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优化,结合现代化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现如今新能源的集中式开发、规模化利用已成为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但实际应用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较为不利,下面即将对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1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概述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常规火电机组为主力电源,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电源,传统电力系统基于常规电源发电侧的精准控制,新型电力系统中则随机性、间歇性特征明显,电源负荷侧界明确,现如今已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形态主要特征[1]。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贯彻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2021年10月,我国提出了《2030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推动可再生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为此现阶段电力企业
若想契合时代发展,就需要做好电力系统的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力脱碳与清洁能源的有效应用,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不仅能模高供电质量和效率,且能够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末期便对新能源技术进行研究,而我国一九八七年才首次对新能源进行研究,虽然未能成功但填补能源消耗量加剧的缺口,但也为未来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各企业开始投入大里资金对电气系统能源转型优化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得不断发展,其体系也在随之完善,现已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主要力量之一,大大降低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提高了电力企业运行的效益。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应用的CC-2000、OPEN-200、SD-6000等系统皆采用了开放式能源应用设计,不仅灵活性及适用性强,且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非常好,其中SD-6000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云图功能和自动回拨功能,集成了调动投影、单线图技术等,现已应用到电力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中[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促进了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由于波形突变、频率偏低等现象,导致电能质量不能得到保障,通过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保障其他节点的在正常运行,实现了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快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进程。
3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
3.1主体能源转变
我国在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在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但从我国当前的调查研究结果中看,电能消费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若想满足双碳背景下的要求,就必须从电力系统优化方面入手,应用清洁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实现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转变。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量将达到3.5万亿干瓦时,且后续新能源发展将进一步提速,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3.2可靠容量不足
风电、光伏可靠性偏低一直是当前电力企业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未来不可再生能源控制下,传统大电网将难以满足未来电力输送需求[3]。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呈逆向分布,各地区用电量需求与日俱增,社会用电量就将达到6万亿千瓦时,为此在后续调整中应对此加大关注,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转化方面,保证新型电力系统能够契合双碳背景下的要求。
3.3运行方式复杂
由于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运行方式较为复杂,电力系统源荷界限仍然较为模糊,且随着后续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装备增加,动态特性将发生深刻变化,电网的安全稳定将成为挑战,如不结合实际对此进行相应的优化,不仅会导致系统电压支撑与调节能力急剧下降,拖慢电力企业的发展进程,且会影响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后续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来规避此类风险。
5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议
面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突破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解决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矛盾,具体的优化建议如以下几个方面。
4.1明确发展规划目标
在当前双碳背景下,若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应以低碳电力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将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作为前提,以清洁能源为供给主体,统筹源、网、荷、储资源,满足电力安全供应的综合性目标。新型电力系统要适应低碳节约的核心目标,承担繁重的转型任务,形成源网荷储协同消纳新能源的格局,保障能源供需和防范风险的安全性电力系统。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新型电力系统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工作,形成各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统一交易规则与技术标准,构建更高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并结合发展需求健全多层次的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中长期市场平衡供需的作用,形成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4]。
4.2提升专业人员素质
新能源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需要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控制结构,掌握系统运行中的情况,在实际自动化控制中
还能应用反向学习算法计算各类参数,有效降低自动化控制误差。同时,相关人员需要着重关注软件控制、状态预测、模糊控制等部分,接相关设备的参数波动可以准确极度,灵活运用仿真技术手段TCP/IP协议,及时发现并改进不准确不达标的指标,从而消除影响系统运行安全的各类风险因素。
4.3加快推进技术改造
若想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需要将现代化转换技术应用在电力生产中,建立总体的结构和模块,满足双碳背景的要求。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可以应用ECS将相关电气设备关联,合并到ECS平台上提高电力系统工作效率,进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电网处理。由于我国电力应用的深度及广度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应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结合地区情况配置240V、120V配电网络及13kV、14kV网络,充分发挥新能源转换技术的作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4.4配电智能改造升级
加快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为火电受控背景下灵活调节资源建设做好准备。在继续推进已有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启动抽水蓄能示范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储能”配比,协调技术发展与碳减排目标,充分考虑碳中和目标的倒逼驱动,开展低碳电力调度,关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的安全稳定运行,分析虚拟同步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凸显电力系统碳减排的作用。
结束语:
在当前双碳背景下,需要贯彻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结合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领域脱碳。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建立新型平衡体系,从结构、形态、技术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整,分析研判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从而为我国后续发展建设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舒印彪,陈国平,贺静波,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61-69.
[2]袁家海,张凯."碳中和"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中常规煤电退出路径研究[J].中国能源,2021,43(6):19-26,66.
[3]朱晔,徐石明,周德群,等.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政策分析和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能源,2021,43(11):48-55,72.
[4]刘长义,谢勇刚.抽水蓄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分析[J].水电与抽水蓄能,2021,7(6):7-10.
以中国双碳承诺的底蕴以及双碳承诺的深刻意义及实现机遇与挑战为
“双碳”目标的意义及实现底蕴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在中央层面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各地方各部门更要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
“双碳”目标是我国按照《巴黎协定》规定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目标以及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汇相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
可以说,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促进能源电力系统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无法电气化的领域)低碳燃料转化以及应用负排放技术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我国正在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具备了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客观条件。作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担负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大国重任。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7.39%,二氧化碳排放约占世界总排放的29%。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迈上百万亿元的大台阶,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从“十一五”开始,我国根据自身国情国力,把节能降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经验基础。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提前完成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自主减排承诺。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顶层设计结合试点示范的工作模式,我国从2010年开始,先后启动各类低碳试点工作,推动落实中国政府所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通过以点带面的政策示范效应,充
分调动了各方面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策设计逻辑,以及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执行力,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只要我国继续秉持新发展理念,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共同行动,打赢这场硬仗并不是天方夜谭。
“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以新能源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推广的核心问题在于成本和应用便利程度。我国具备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为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降低和推广应用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2020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7.8G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60%,新增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为48.2GW,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党中央对这场大考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既要有勇气直面调整,又要有智慧克服困难,智勇双全才能行稳致远。
打造发展新范式任重道远。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传统“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仍占较高比例。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存在生产管
理粗放、高碳燃料用量大、产品能耗物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新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自主创新不足、关键技术“卡脖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亟待转变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体系以及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存在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另一方面,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激发。如今,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不仅要防范潜在增长率快速下降,还要避免需求制约导致实际增长率大幅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动能培育在顺应工业体系调整、稳经济保就业的宏观环境中面临一系列客观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短期内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压力巨大。供给侧与需求侧都要不断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煤炭煤电转型关乎民生大局。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导方向。但长久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被概括为“一煤独大”,呈“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严重制约减排进程。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2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相比2019年增长2.2%。我国煤炭消费量能源生产总量与煤炭消费量都居世界首位,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3%和43%,能源保障压力大。集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电力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受到压力。2019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装机的50%,煤电占据了我国约54%的煤
炭使用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三呼吁:取消全球所有计划中的煤炭项目,所有国家都需在2040年前淘汰煤炭;停止对于煤炭发电厂的国际资助,将投资转向可持续能源项目;启动全球努力,一家一家煤电厂地过渡,并最终实现公平转型。面对碳减排要求,我国大量的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将带来高额的退出成本。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煤电退出涉及到数百万人,若延伸至上游煤炭行业则波及的人数会更加庞大。员工安置、社会保障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大局。
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存储障碍待解。“双碳”目标时间线轮廓清晰,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是必然趋势。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仅为15.3%,超过2/3的新增能源需求仍主要由化石能源满足。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的普遍应用不仅面临诸如调峰、远距离输送、储能等技术问题,还面临电网体制机制问题。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进而影响消纳,制约了可再生能源长远健康发展。从自身技术特性来看,风电、光伏、光热、地热、潮汐能受限于昼夜和气象条件等不可控的自然条件,不确定性大;生物质供应源头分散,原料收集困难;核电则存在核燃料资源限制和核安全问题。近中期内我国能源系统的转型依然要发挥煤电的兜底作用,保证电力供应的经济性、安全性、连续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电源与负荷集中距离较远。同时,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电力市场,电力长期以省域平衡为主,跨省跨区配置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可再生能源大范围优
化配置。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需要在技术装备、系统结构、体制机制、投融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深度脱碳技术成本高且不成熟。从能源系统的角度看,实现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统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生物质能源+碳捕获与封存利用)。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各类技术系统集成难,环节构成复杂,技术种类多,成本昂贵,亟需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低碳技术体系涉及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领域,不同低碳技术的技术特性、应用领域、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差异很大。我国脱碳成本曲线显示,可再生能源电力可为我国最初约50%的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低成本脱碳,年度减排成本估算值约为220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对诸多行业(包括发电和其他需要电气化的行业)减排提供支撑,而且在中长期内对于制备“绿色”氢能十分关键。在达到75%脱碳后,曲线将进入“高成本脱碳”区间,实现90%脱碳的年成本可能高达约1.8万亿美元。如果仅延续当前政策、投资和碳减排目标等,现有低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难以支撑我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被寄予期望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本十分高昂,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以及收益不足,卡住了CCUS项目的顺利建设。
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双碳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其风险挑战闫衍,等北京100000;北京100000)(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摘要:实现绿色转型是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双碳目标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与高碳行业产生影响。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只有在积极消费关系的基础上,就碳达峰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可知,情形下,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碳减排目标下高碳行业会面临生产约束、分化加剧及信用水平受到冲击等多重挑战。因此,可通过适度超前开展新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碳减排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区域平衡增长、能源安全、风险防范的关系,确现。在减排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碳减排与稳增长、实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保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关键词:双碳目标;经济增长;碳减排;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信用风险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2096-2517(圆园22)园2原0园10原09中图分类号:F202DOI:10.16620/j.cnki.jrjy.2022.02.002既是我国为全球可持续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发展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加速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碳减排压力下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产生影响,双碳目标约束下高碳行业的收缩与转型或将放大相关行业风险。本文对双碳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与估算,对碳达峰给相关行业带来的信用冲击进行了详细梳理与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双碳目标是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30·60”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双碳但也目标约束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相对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层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应统筹兼顾“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收稿日期:2022-03-01(zcxzdkt2021001)基金项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重点课题“双碳对中国经济及重点行业信用趋势影响”作者简介:闫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袁海霞,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研究中心联席副主任;张林,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助理总监;王秋凤,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高级副总监。1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一)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共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展使得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由图1可知,的1.5倍、1965年的2.9倍,带动2020年全球气温全球气温的升高不仅导致相对基准线升高1.2益淤。极端天气频发,也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1.510.501960益百万吨4000030000200001000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0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要和《巴黎协定》,问题。1992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提出要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益。2018年以来,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要求下许多国家做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30宣告了中国的·60”目标。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到350亿吨,是1990年温差全球碳排放量(右轴)图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温度《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来源:。(二)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关于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与“工作意见”,制定了落实碳达峰的具体路线图,并为能源结构调整设定了具体指标。双碳目标约束下高碳领域面临收缩或转中国经济发型,新能源领域将出现大量投资机会,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从机遇层面来看,一是非化石能源供给提升会带来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扩大,包括填补传统能源退出的替代性投资以及辐射相关领域的连带性投资;二是碳减排倒逼行业技术革新,低碳零碳技术、碳捕捉碳中和技术或将取得长足进步,新能源、电气化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或将取得一定突破,带动相关投资和产业发展。从挑战层面来看,一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控制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减少碳排放会二是当前能源“不可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约束;能三角”约束下清洁能源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仍高于传统能源,能源成本或在碳达峰阶段有所上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行;三是低碳转型以及碳交易等因素将“绿色成本”产生绿色显性化,相关行业企业成本会有所上升,溢价。(三)推进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推进碳减排需要考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碳排放总量高,完的特殊性。一是中国经济体量大、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较紧。由于经济体量大,我国仍然是全球碳排放最大来源地,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为98.94亿吨,占全球比重30.93%于。此其中英、美、日、外,发达国家普遍已经实现碳达峰,韩已分别于1991、2007、2013、2018年实现碳达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而英国和美国分别有约60年和超过4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1]。二是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占比高,能源转型压力大。化石能源中煤炭的单位“多煤、少油、缺气”热值碳排放量最高,而我国具有的资源禀赋特征,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下,煤淤于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11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58%左右淤。三是第二产业及重化工业占比高,碳减排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更大。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虽逐年下降,但仍居高位,2019年占比68.10%,其中重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最多,占制造业整体能源消费比重约20%85%,于。从碳四是排双碳目标的放来看,第实二现产需业碳要同排时兼放占顾比经济发约为展、结构转型和碳排放达标的多重约束。当前中国潜在增速下行压力与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并存,因此不能仅仅从碳排放目标出发制定各项政策,还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和碳减排之间的关系。二、双碳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能源结构调整的分析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而当前GDP增速与能源消费增速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关系,这意味着能源结构调整应在维持一定能源消费增速的基础上来实现,而不能完全依靠对传统能源的大幅压降。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不同路径以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入手,可以区分不同情形量化评估碳达峰阶段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具体影响。(一)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从强相关到逐步“脱钩”在碳达峰阶段,经济增速会受到能源消费的较大制约。2021年我国部分地区与领域出现的“运动式减碳”加剧了供给收缩,并通过价格机制加剧了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利润分化,使得处于中下游的工业主体修复受到限制,最终拖累了工业生产修复,这表明当前压降高碳产能的确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从实际统计数据上看,GDP增量、能源消费增量与碳排放增量之间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将能源消费增量与碳排放增量分别与GDP增量进行线性回归模型(OLS)分析,可得GDP增量与能源消费增量的回归系数为3.0,即能源消费增量每上升约0.33个单位对应GDP增速上升1个单位。GDP增量与碳排放增量的回归系数为5.2,这意味着显著限制能源消费增长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为了在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国家建12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设目标,“碳达峰”时期我国仍然需要保持5.1%左右的GDP增速,这意味着不能大幅限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在碳中和阶段,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将逐步实现“脱钩”。碳中和阶段经济增长将较少受到碳排放的约束:一是碳中和阶段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达到25%术的发展以上,,碳碳排排放放压与力有能源所消费减轻之;间二的关是随系着弱减化碳,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脱钩”具有一定基础。英、德、美、日等国在实现碳达峰之后的短期内依然保持了一定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或呈现倒U型关系,长期看碳排放将随着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而逐步下降[2]。这意味着,能源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制约较大的时间段主要是碳达峰阶段。(二)不同能源结构调整路径下碳达峰目标约束对GDP增长的影响从双碳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入手,可以量化碳达峰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假定现有减碳技术水平不变与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即碳捕捉、碳中和等技术尚不能对减碳目标具有显著影响,则可以利用近年数据对未来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做出外推预测。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同时具有拖累和拉动作用,其中拖累作用体现为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受限带来的能源增量减缓,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替代传统能源消费产生的转型成本;拉2.772.01,万每亿元亿吨。新能源供给带来的GDP增量约为在上述计量模型回归系数的基础上,可以区分不同能源结构调整路径影响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形。产生年1.消均极0.7%情形。的碳拖达累峰作阶用段能。假源设结构“碳调达整峰对”阶GDP段能源消费增量延续2020年的情景,其中总的能源消费增量为每年1.07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为每年0.31亿吨,该种情况下因总能源消费增速减缓拖累GDP下行1.05%,因非化石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发生的转型成本,拖累GDP下行0.33%,因新能源投资与供给增加对GDP增长拉动约为0.64%0.8%2.。的中性拉动作情形用。。能假源设碳结构达调峰整阶对段能GDP源产消费生年增均延续“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水平,其中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量为每年1.27亿吨,非化石能源增量为每年0.51发生亿的吨转。型该成本种情况,拖下累因GDP非化下行石能0.34%源替代,但传统因能新源能源投资与供给增加对GDP增长拉动约为1.1%,中性情形下能源消费增速保持正常水平,未因增速减缓拖累GDP增长。0.9%3.的积极拉动作情形用。。能假源设碳结构达调峰整阶对段非GDP化石产能生年源替均代传统能源的力度比较大,总的能源消费增量保持每年1.2亿吨,但非化石能源的增量可达每年0.8亿吨。那么因新能源投资与供给增加对GDP增长的拉动约为1.8%,因总能源消费增量较中性情形有所回落,拖累经济增速0.25%,因非化石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发生的转型成本拖累GDP下行0.67%。长目标4.小能结够。同只时有实在现。积极通情过形对下双碳目标与经济增比分析,只有在积极情形下,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调整双重目标。假设潜在经济增速从当前的5.1%左右平滑下行至2030年的4%,那么碳达峰阶段平均潜在增速为4.5%,按照前述三种非化石能源的增长路径,消极、中性与积极情形下碳达峰阶段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8%、5.3%与5.4%,其中中性情形与积极情形皆超过5.1%(如图2所示)。但从能源结构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调整的结果看,消极、中性与积极情形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2030年分别为18%、21.7%与25.6%(如图3所示)。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在积极情形下,才能同时达成经济增长目标与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因此,要同时兼顾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调整,需要加大力度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与有效投资规模。6.0%5.04.55.35.44.03.83.02.01.002020—2030平均增速2035目标增速图2不同情形下的GDP增速测算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计算。下同。30.0%25.025.620.015.018.021.710.05.020212023202520272029消极情形中性情形积极情形图3不同情形下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根据上述分析,2030年能源消费规模或保持在60亿吨以上,中性情形下碳达峰于109亿吨左右。按照消极、中性与积极情形下的能源消费增速,2030与61.6年的亿吨能(源见消费图4)量,分与别之为对应的碳60.5亿达吨峰、62.5值分亿别吨为13大108.9幅提亿高非吨、化109.3石能亿源吨供与给101.3,尽快亿完吨左右成能源(结构见图调5)整。目标,有助于尽快达峰并使得碳达峰值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并大幅降低碳中和阶段对碳减排的数量压力与技术压力。亿吨65.062.560.060.561.655.050.020212023202520272029消极情形中性情形积极情形图4不同情形下的能源消费规模亿吨110.0109.3105.0108.9100.0101.395.090.020212023202520272029消极情形中性情形积极情形图5不同情形下的碳排放量应当注意到,以上结论是在假定减碳技术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得出的。如果在碳达峰阶段碳捕捉、碳中和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而使得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大幅下降,那么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碳达峰的时间或将提前,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会相应弱化。三、碳减排对高碳行业带来多重风险与挑战能源结构的调整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而能源结构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行业结14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构的调整。在行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并不一致:一方面,符合“双碳”目标的行业或有望在碳减排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即本文所讨论的“高碳行业”淤)则面临碳减排下的生产约束、分化加剧及信用水平受到冲击等多重挑战。(一)双碳约束下能源结构调整加速,给高耗能行业生产带来压力碳减排过程中的能源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传统化石能源产能的削减和电力的清洁化转型。具体来看,煤炭能源碳排放总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煤炭行业面临的碳减排和产能削减压力50%于,因此最为突出。《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则提出“十四五”末将中国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这就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产量增幅将较为有限。虽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仅提出“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并未对石油的消费与产量提出数量要求,且石油作为人类工业化以来的重要能源,短期也难以被替代。但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高,全球低碳转型背景下供应能力下降的风险较大。能源转型除了在供应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外,还需要在消费端提高电气化比例,但我国电力行业本身存在结构转型的压力,目前火电机组在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占比超过型,碳减排的过程中电50%盂,需进一步向清洁电力转力供应短缺的风险难以消除。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的能源短缺将制约对传中煤炭淤分排能放源量来占看比,超煤炭过50%、石油,因此是我煤炭国主要、石的碳油等能排放源来相源关行,其业尤其是煤耗大的行业面临的调整压力相对较大,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钢铁、非金属矿等;分产业来看,电力和热力、钢铁、非金属矿、运输仓储、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排放量较高,未来面临的调整压力相对较大,其中电力和热力碳排放占比超过47%。综合来看,在本文的讨论中,高碳行业主要指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关行业及高耗能行业。相关数据于中计诚算信国。际基于中国碳核酸数据库(CEADs)提供的盂中诚信国际根据公开数据计算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能源供给约束将直接统能源依赖较大的行业生产。化工、有色金属等导致电力、石化、钢铁、非金属矿、而这些对传统能源依赖较大行业的生产受到制约,行业生产的产品往往又是中下游行业生产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这种生产收缩的压力或进一步传导至中下游行业,进而拖累整个生产。2021年下半年,“限电、限由于煤炭供给紧缺带动电力供给紧张,产”拖累工业修复,即是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阵痛”的反应。(二)碳减排下产业结构调整或加剧行业分化,行业尾部风险将进一步上扬碳减排目标下传统能源产品供给被动收缩,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对传统能源行业的营业收入改善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中下游利润增长行业生产成本,给中下游行业营业收入、带来一定制约。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约束下相关行业的环保升级压力加大,环保支出不可避免地增加。相比于头部企业,非头部企业在技术、融资、抗存在无法实现技术转型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均较弱,升级、环保支出加大现金流压力等多重风险。同时,头部企业由于其技术、规模等实力,也更容易获得政府政策支持。综合来看,尾部企业或更容易受到加剧(见图6)碳减排的冲击,导致“马太效应”。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双碳约束加大对“双碳”金融支持技术进步,经营效益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符合要求的企业受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受制约生产改善经营好转债务增加现金流压力加大外部融资顺畅相比头部企业,尾部企业更易受到碳减排的冲击外部融资不畅图6“双碳”目标对企业的影响传导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三)转型升级压力下企业资本支出加大,债务攀升,对重点行业信用水平带来冲击但继续加杠杆我国高碳行业债务总量虽可控,的空间受限较大。根据中诚信国际的测算,截至2021年末,我国高碳相关行业(此处计算口径为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两个传统化规模以上企业总债石能源行业及六大高耗能行业)务规模为35.08万亿元,占非金融企业总债务比重的18.3%(各行业占非金融企业部门总债务的比重详见图7),债务总量并不算突出。但是,由图8可知,高碳相关行业多属于重资产行业,资产负债率均较高,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碳减排下的转型升级压力或推升重点行业债务水平,进而对其信用水平产生影响。双碳目标约束下企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资本支出压力据库。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30热力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5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1图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02021年12月高碳行业负债占非金融企业债务比重(%)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中诚信国际宏观债务风险数15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706050403020100%图82021年12月高碳行业资产负债率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中诚信国际整理。进而影响行业加大,导致债务水平的进一步攀升,信用水平。从重点行业来看,碳达峰阶段煤炭、化“前低后高”“前高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或分别出现后低”走势。具体而言,在以“双碳、双控”为主的经营状况改2020—2022年,随着煤炭价格走高,善,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或有小幅回落,但后续随企业成本上着产能有序释放,煤炭面临价格回落,升或将推动负债率小幅上升,在2025年可能达到67%~68%[3]。化工行业在2020—2025年,由于技术不成熟,初期投入较大,环保支出增加,债务增速增长加快,资产负债率也将不断提升,2026—2030年随着产业升级完成,技术逐渐成熟,债务增速会相对减慢,资产负债率也将有所回落,但预计仍将高于目前水平[4]。未来十年钢铁行业将新增万亿规模电低碳技术投资,或抬升钢铁行业整体债务水平[5]。力行业需继续加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大清洁能源投入或使得企业债务规模保持增长,负债率也面临一定上行压力[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技术环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非头部企业获现能力较差,或将削弱其信用实力,导保升级带来现金流压力,致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行业内部信用水平分化进一步加速。在此背景下,需要关注高碳行业信用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加大金融机构风险敞口,导致金进而加大金融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上升,防风险压力。16四、政策建议:稳妥有序推进和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事关未来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带来可以适度超前的负面效应。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加强对碳减排开展新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在减排过程中,要正确能源安全、处理好碳减排与稳增长、区域平衡增长、风险防范的关系,确保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碳减排的客观规律,避免运动式减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生产和经济修复。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确保能源供应,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运动式减做碳”进行了纠偏。未来碳减排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好统筹协调。在具体措施上,尤其需要考虑我国各省、各行业之间的碳排放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在制了解各地区、各行业转型难点和需求的基础上,“一刀切”2021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定符合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的目标、激励政策,推进各地区、各行业有序达峰。(二)适度超前投资,加大新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的“铁公基”建设已经接近饱和的背景下,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发挥基建托底作用助力稳增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新能源领域的可投领域较为广泛:既可以加大智能化电网投资,推动电力行业高效低碳发展;也可以加大储能设备的研发,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等。(三)加大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能源结构的调整是碳减排的核心,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仍需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首先,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形成多元清洁的动力能源结构。其次,优化能源供给主体结构,提高能源行业集中度,推动组合优化。再次,针对我国存在的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费区域间不平衡问题,优化能源发展和运输的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我国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和电网运输,降低能源运输成本。此外,抓好煤炭的清洁利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新能源的稳定供应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化。(四)加大碳减排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双碳领域近年来,政策加码下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产品和服务创新日益丰富,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亿元2021,年同底比,增长本外33%币绿,色存贷款量绿余色额债已券经规达模到也已15.9经超万过6000亿元,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融资支持。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发展仍有很大空间。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好现有的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并不断创新双碳政策工具,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双碳领域,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导,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供给模式,推动以绿色投资为主的绿色银行、绿色投资基金等绿色金融机构发展。(五)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重视和正确处理四个重要关系虽然过去数十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宏观风险仍然处于高位,依然面临推动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碳减排与疫情冲击下的稳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疫情冲击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要兼顾“稳增长”与碳减排,避免运动式减碳,稳妥有序地推进碳中和。二是正确处理不同区域碳排放压力与区域平衡增长的关系。我国碳排放呈现区域差异性,碳排放量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而碳排放强度则是中、西部高于东部。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兼顾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分批有序达峰。三是正确处理碳减排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新能源能完全补足缺口之前,传统能源的退圆园22年第2期(总第202期)究,2021(9):1-8.[3]李迪,王文洋,董瑜亮.碳达峰、碳中和对煤炭行业及企业信用的影响[R/OL].中诚信国际工作论文,2021年9月.http://public.ccxi.com.cn/e-book/qfwang20211105/mobile/[4]王梦莹,翟帅,田梦婷.碳达峰、碳中和对化工行业及其信用水平的影响[R/OL].中诚信国际工作论文,2021年9月.http://public.ccxi.com.cn/e-book/qfwang20211105/mobile/index.html.index.html.[5]盛京京,刘冠男,王肖梦.碳达峰、碳中和对钢铁行业及[R/OL]其信用水平的影响.中诚信国际工作论文,2021年9月.http://public.ccxi.com.cn/e-book/qfwang20211105/[6]李俊彦,李雪玮,卢菱歌.碳达峰、碳中和对电力行业及其信用水平的影响[R/OL].中诚信国际工作论文,2021年9月.http://public.ccxi.com.cn/e-book/qfwang20211105/mobile/index.html.mobile/index.html.ImpactofDualCarbonTargetsonChina’sEconomicGrowthandRiskChallengeYanYan,etal(ChinaChengxinInternationalCreditRatingCo.,Ltd,Beijing100000,China;ChinaChengxin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00,China)Abstract:Achievinggreeneconomytransitionisthecoreissueof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inthenewera.TheenergyrestructuringandindustrialrestructuringunderthedoublecarbontargetconstraintwillinevitablyhavecertainimpactsonChina’seconomicgrowthandcreditriskofhighcarbonindustries.Basedon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growthandenergyconsumptioninChina,thepa原percalculated,withtheaimofachievingpeakcarbondioxide,energyrestructuring’simpactoneconomicgrowthandconcludedthatonlyunderpositivecircumstancewilldualtargetsofrealizingeconomicgrowthandenergyrestructuringbeachieved.Withthepurposeofreducingcarbonemission,highcarbonemissionsectorswillfacechallengeslikerestrainedproduction,accelerateddifferentiation,impactedcreditlevel.Therefore,weshould,aheadofschedule,appropriatelypromot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thefieldsofnewenergy,enhancefinancialsupportincarbonemission,promoteenergysupply-sidereform.Incarbone原mission,weshouldproperly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reducingemissionandstabilizinggrowth,bal原ancedregionaldevelopment,energysecurityandriskprevention,thusensuringeconomicrestructuringandre原aliz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dualcarbontargets;economicgrowth;carbonemissionreduction;energystructure;indus原trystructure;creditrisk龙会芳)(责任编辑:李丹;校对:18
相关热词搜索: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与路径 路径 现代化 特征